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古有屈原《天問》,今有《三體》小說。浩瀚的宇宙中,仍然有許多的未知,等待科學去探索,去解答。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今天是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在上午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官方披露了眾多的信息,其中一個就與屈原長詩《天問》有關,即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借屈原之詩,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另外,還公佈了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度。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但前途註定是坎坷,我們該如何面對?走別人走過的路,用別人用過的技術?

不,這種保守不適用於今日之中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時未有的,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

這就是中國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儘管困難重重。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研究員孫澤洲表示,由於遠距離數據傳輸的大時延,要求火星車必須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同時,火星光照強度小,加上火星大氣對陽光的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也比月球車更為困難。這些因素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更具難度和複雜性。

而且,火星車將設置雷達對火星地下一定深度進行探測。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孫澤洲透露,火星車為規避火星極端天氣的影響將設置自主休眠和自主喚醒功能,可工作3個火星月,相當於地球上的92天(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星球,自轉週期約為24小時37分鐘)。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不僅要實現環繞火星全球遙感探測,還要突破火星進入、下降、著陸、巡視、遠距離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使我們真正進入深空,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

深空探測,中國必須勇往直前。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而且時間不等人,如果錯過今年7月的發射窗口期,就得再等26個月。據說歐洲與俄羅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遊車已宣佈推遲到2022年發射。

何為火星發射窗口期?

地球和火星都在圍繞太陽運轉,兩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當它們距離最近時,即太陽、地球和火星同處一條直線上,此時發射探測器更加“經濟”。地球與火星的這個會合週期是26個月,即每26個月出現一次“寶貴”的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

中國航天又一關鍵戰役,“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

除了中國“天問一號”, 今年7月將飛向火星的還有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阿聯酋的“希望”火星探測器(由日本H-2A火箭發射)。

三駕馬車,並駕齊驅,誰會最終到達終點,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