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從不適合人類移民,中國為什麼要開啟“天問”計劃?


火星從不適合人類移民,中國為什麼要開啟“天問”計劃?

火星

自從望遠鏡發明以來,“火星”就成為了人類在宇宙中夢寐以求的第二家園,寄託著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迄今為止,火星不僅是人類發射探測器最多的行星,而且也是讓人類產生各種聯想最多的星球。任何一航天大國,要想發展自己的航天技術積極探索宇宙,火星都是當仁不讓的第一選擇。

2020 年 4 月 24 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終於宣佈,我國將正式啟動探索火星任務,計劃名稱以我國古代詩人屈原著名的詩篇《天問》命名。

火星從不適合人類移民,中國為什麼要開啟“天問”計劃?

火星基地

雖然今天談天問的最終目的還為時尚早,但一個幾乎可以肯定的答案是:火星並不是人類理想的家園,它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人類大規模移民的目的地。火星沒有保護生命的地磁場;沒有液態的地表水;沒有或只有極少量可供生命呼吸的空氣;晝夜溫差過大……等等。

當然從理論上這些情況在未來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加以改造,一些科學家也提出了很多構想,但問題是代價!人類要付出多少時間,多少代價,才能對平均距離1天文單位之外的火星進行改造?這樣的技術難度和資源耗費,幾乎足夠人類反覆幾次殺死自己的母星。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在正常情況下人類根本不可能對火星進行改造,只會將它當做探索宇宙的一個前沿基地或資源採集、補給中心。人類現在針對火星的各種實驗,也主要圍繞這兩個目標展開,我國的天問計劃應該也不例外。

火星從不適合人類移民,中國為什麼要開啟“天問”計劃?

火星

除此之外,火星探索更重要意義在於為人類航天積累經驗,增進人類對地球之外天體的瞭解。理論上如果人類能將人送上火星,並能夠建立長期有人駐守外星基地,在宇航速度允許的情況下,就能在大多數條件不那麼惡劣的巖質行星上重複這一過程,從而為將來真正的外星移民做準備。

我們都是陰溝的蟲子,但總要有人想仰望星空。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