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趣闻之二:大文豪苏轼竟然是个“棋盲”?

围棋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中间,都有它的爱好者。围棋在每个朝代的发展中,也随之而来出现了许多趣闻轶事,在历代围棋爱好者中间广为流传。

1.说出千古名句的:竟然是个“棋盲”

代表人物:苏轼

围棋趣闻之二:大文豪苏轼竟然是个“棋盲”?

明代王如锡所纂的《东坡养生集》中,收录了一首《观棋》诗。在诗中,苏轼自称并不懂棋,却能悠然地看别人下棋而不觉得厌倦。在引言中,他写道:“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尽管苏轼不懂棋,他说出了围棋界的千古名句“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苏东坡认为魏晋士人安身立命讲究“贵适意”,下棋也当如是,心中无羁绊,享受过程最重要。

数百年后,明朝的宰相李东阳隔空对苏东坡点了赞,他夸东坡先生“得了围棋之三昧”(“得弈之乐为深”),接着还捅了一刀,“我就喜欢跟这种棋盲下棋”。

2.臭棋篓子:专和孩子下棋

代表人物:王导,刘彧

围棋趣闻之二:大文豪苏轼竟然是个“棋盲”?

三国魏晋时期是围棋的第一个巅峰,棋弈之道在社会上层极为盛行。梁朝《棋品序》中就有“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的记载,生动地表述了当时围棋活动的盛况。就连曹操、孙权等政治大腕都是棋迷,就好比现在商界的高尔夫球,不会下围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官的。

古籍上常见某人“常与人围棋”云云,但他未必棋艺高超,很可能是个臭棋篓子,比如东晋名臣王导,史书上记载和他对弈的都是儿童。

某次,王导和天才少年江彪下棋,小朋友执意要让两子。王导下不来台,不同意。但江彪毫不留情面地说“你下不过我的”,果不其然惨败。第二次是和儿子王悦下棋,儿子走错了想悔棋,王导急了,赶忙按住他的手,面红耳赤地说:“你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让让你爹呢?”

《南齐书》中的宋明帝刘彧也是个棋迷,但棋艺甚拙,还喜欢自己定规矩,把棋盘削去七八道,这可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就因为他是皇帝,别人不敢给他定太低棋品,于是好言好语骗他是第三品,他毫不自知,非得单挑当时的国手、一品棋手王抗。王抗苦不堪言,不能赢,又不能明显放水。让子不说,还得没羞没臊地吹捧:“老板你这招高,实在是高!”宋明帝听了就飘飘然,更加沉迷于围棋了。

围棋趣闻之二:大文豪苏轼竟然是个“棋盲”?

看了这么多有关于围棋的历史趣闻,你是不是对围棋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呢。有别于西方的神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人的文化。一如围棋,班固《对弈旨》把方正棋局比作人世天地,棋道即人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数千年来,围棋的存在,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精神。它早已超越了一项单纯的博弈之道,成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介质,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