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戊戌變法”被光緒徹徹底底推行了,清朝還會滅亡嗎?

壹刀令


依舊會,因為百日維新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實驗,甚至可以說是百日維新進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百日維新並沒有一套完善的理論基礎,而他的推動者,康有為等人實質上是一群沒有人生閱歷,沒有行政經驗,不瞭解中國民情現狀的人,這種人說好聽點叫“有理想的青年”,說難聽點就叫憤青。

縱觀百日維新的過程,可以說就是憤青治國的一場鬧劇。光緒帝在維新派的鼓動下,完全不顧中國現實情況,一天就能頒佈了上百道詔書,文武百官,全國百姓,舊的詔書還沒搞懂,甚至還沒看完,新的詔書就來了!之後更是不顧後果,大規模罷免舊有官員,直接廢除舊有衙門,提拔沒有經驗的維新青年,導致整個官場徹底混亂,單單京城衙門機構,就出現了六成官員的空缺。

更是不動腦子的對處於觀望狀態的慈禧太后下手,維新變法開始,慈禧其實並不反對,因為如果慈禧真的反對,就不會有之前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也不可能持續百日。但維新派閒的沒事,為了徹底掌權,策劃實施了對慈禧的暗殺,這個直接導致了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徹底決裂。清史稿中慈禧對這個刺殺事件的反映不是震怒,而是難以相信和難過。之後對學習西方並不太排斥的慈禧走向了極端,並起了廢除光緒帝的念頭,而廢除光緒帝的行為遭到了外國使節反對和介入,而這個介入又是慈禧像11國宣戰,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

維新運動的領導者是這麼一群空有理想,沒實際經驗,沒有長遠目光的憤青,如果戊戌變法不在百日結束,而是持續施行,清朝很可能更加混亂,整個中國領土都可能大幅度縮水(維新派領導者之一的譚嗣同就主張賣了新疆西藏為維新運動籌款)


依與夢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變法開始於1898年6月11日,截止於1898年9月21日,共計103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屠殺了“戊戌六君子”,變法失敗的一個決定性人物袁世凱背叛了光緒皇帝導致變法最終失敗。(戊戌六君子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

戊戌變法主要有哪些內容?

戊戌變法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與清政府幾乎同時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此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瓜分勢力範圍,清政府急需要變法圖存。(康有為、梁啟超像)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一、廢除科舉考試的八股文,興辦西式學堂,創辦京師大學堂;設立譯書局,向發達的國家派遣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獎勵發明創造。

二、以工商立國。鼓勵民辦企業、設農工商總局,各省辦分局;設立鐵路礦務總局,建鐵路、開採礦業;在各省建立農會,刊印書籍,積極發展農業;在通商口岸建立商鋪、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要求士農工商自謀生計,不能再依靠國家財政支持。

三、採用西方的軍事訓練方式,訓練新式軍隊,淘汰綠營兵;建立近代槍炮工廠,籌建武備大學堂;停止武舉考試的冷兵器考試,改靠近代的槍炮。

四、提高國民素質。主張將各地的祠堂廟宇改建為西式學堂,教授民眾文化知識,破除封建迷信。

五、廣開言路,鼓勵士人等為大清的將來出謀劃策;裁撤一批政府機構,主要有詹事府、通政司等;任用新人,淘汰思想保守、落後的守舊大臣。

如果完全按照光緒皇帝及其改革派大臣的意願完成的話,清朝會走向“君主立憲”的方向,和日本、沙俄、英國、德國的政治模式差不多,清朝完全腐敗的局面會為之一新。(列強瓜分中國圖)

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清政府這一龐然大物,已經經歷了兩百多年,垂垂老矣。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勢力龐大,根深蒂固,反觀光緒皇帝和他的那些改革大臣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根基都非常淺,軍隊的控制權又在慈禧手中牢牢把控著,光緒皇帝的變法就如鏡花水月,折騰了103天,自己反而成了階下囚。(袁世凱像)

戊戌變法的改革派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僅僅如此就觸動了很多當權派的利益。而且這場改革主張“和平”進行,簡直是痴人說夢,日本的明治維新前期也是經過血與火的鬥爭才得以使得維新變法順利推進。戊戌變法沒有血與火,改革怎麼可能正常推行下去!

戊戌變法的主張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根本就沒有群眾基礎,官僚體制內的成員大多數反對,這場改革註定不可能成功。(光緒皇帝像)

八國聯軍進佔北京後,慈禧徹底倒向西方列強。為了延續大清的命運,光緒皇帝變法的一那些內容,慈禧太后也開始推行起來。如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後來又準備所謂的“君主立憲”,這一切大都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徒有其名,滿族權貴根本就不想將手中的權力拱手讓出。

改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多根本不符合國情、民情,根基尚淺的光緒改革派的失敗是必然的。


穿越再現彼岸


戊戌變法怎麼可能會被推行呢?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歷史上有很多變法,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除了商鞅變法是涉及到了政治領域的改革,其他變法多是在經濟領域進行整頓。變法的表象是裁撤冗汰,實質是對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的分配機制的重新定義。在古代中國這樣的威權社會中,政治權力是貴族世家的根本。如果讓渡一部分經濟利益,換取階級矛盾的緩和,還能夠讓這些權貴們妥協,那麼讓渡出政治權力,就萬萬不可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在於,在作為政治對立面的政治敵人身敗名裂之前,鬥爭就不會停止。

所以,很多改革一旦涉及到了政治領域就進入到了深水區,操之過急很容易造成政治事件。漢景帝要取消諸侯王的特權,直接削藩,激化了矛盾,引發了七國之亂。即便是經濟改革,不涉及權貴的政治特權,也會受到各種抵制,如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人性都是如此自私且貪婪,不到黃河心不死,即便階級矛盾大到社會秩序要崩潰,也不會有人主動讓渡利益緩和矛盾。所以,歷代的改革家很少有成功的,即使暫時成功,變法者的下場也都會很慘烈。

清王朝的戊戌變法,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成功呢?商鞅變法,要把全國郡縣化,加強中央集權,這可是在秦獻公時期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的工作,使得國君直接掌握的勢力能夠壓服反對勢力。秦孝公還專門組織了一支3000人護法隊,令行禁止,國內肅然,變法遂得大成。戊戌變法與以往歷代變法性質都不同,因為當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破產,中國需要改弦更張,變法輿論塵囂之上。戊戌變法最核心的內容是取消科舉,君主立憲,開啟民智,發展實業。取消科舉是斷了天下士子晉升之路,君主立憲是斷了貴族特權,這種對社會頂層設計的初衷雖是為民請命,面對的反動勢力卻是異常強大,幾乎是中國整個官僚集團及其梯隊人才,他們才是中國掌握有大量社會資源的人。所以,戊戌變法指望著用100多道詔書就能夠推行變法內容,無異於掩耳盜鈴。

中國這樣一個傳統小農經濟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城鄉統治系統。戊戌變法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先進行土地革命,而且不得不流血。這種流血犧牲,其實就是社會秩序重構的代價。所以,譚嗣同在監獄裡說的話“各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而成的,中國未有,所以變法未成。若有,請自嗣同始。”譚嗣同想用犧牲來證明變法並不是為一己私利,可是即便變法者公忠體國,也不能讓所有的舊勢力階層都有主動放棄特權地位的覺悟。很多人都是這樣,除非是刀子架在了脖子上,才會做出改變。

如果戊戌變法被推行了,就意味著,當時的皇帝有強大的中央控制能力(這個是不可能出現的情形,光緒帝本來就是傀儡,所以君主立憲對他來說沒什麼改變。可是一旦他掌握了實權,他還會不會支持變法也是未知數。),或者當時的帝國精英都有家國情懷,都願意支持改革,大清朝的變法大業繼續往前推行,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呢?恐怕也不會有好的結果,清王朝甚至會提前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君主立憲會使得地方督撫的實權獲得承認,中國會形成自治省聯邦制的國家。這種情形,要求各聯邦省都要擁有強大的自制能力,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大一統的政治體制裡,底層民眾還多數都是阿Q那種的群氓。這種情形下倉促上馬的自治制度,缺少經濟基礎、民眾基礎、輿論基礎,必然不能在城鄉紮根。阿Q一句“你也配姓趙?”就把中國先秦時代的貴族民主制全部打翻在地了。缺少社會體系的制衡,一旦君主立憲,中國可能很快就會陷入軍閥割據的亂局中。一旦中國生亂,對中國覬覦不已的外國列強就會以各種名義出兵中國。缺少了中央集權政府的協調統一,國家應對這種外來侵略的能力大幅度減退,無法應對列強的干涉,中國可能會被迫提前進行一場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反抗起義。

在國際上,當時的世界主要強國都完成了對本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升級優化,紛紛進化到帝國主義階段,征服戰爭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戰略抉擇,他們正在滿世界尋找原材料和工業品傾銷地。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大量國土和人口的大國。美國人在1899年就提出了門戶開房、利益均沾的對華策略,得到其他國家的一致認同。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可能會允許蕞爾之邦的日本變成列強,卻不可能容忍中國變得強大起來。中國的戊戌變法如正式推行,若有一點成效,中國有強大的潛力,就會召來列強的封堵圍殺。當時的清政府新敗,國家沒有足夠的武力來保衛變法成功的果實。

所以,即使戊戌變法真的推行了,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國也不可能通過改革使得國家變得強大起來。新中國通過土地改革建設了新秩序後,還是在朝鮮完成了共和國的奠基禮,這場戰爭,保證了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改革不會被外國勢力打斷,所以才一直髮展到今天?

清王朝最大的問題是: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戊戌變法將成功的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有野心的軍閥身上,又怎麼會有成功的可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