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来看当下人在选择时的文化心理

从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来看当下人在选择时的文化心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是两首外国诗。一首诗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诗就是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同样是哲理诗,但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却给我留下很多思考。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诗中这句话写出了无数人面对选择的心理。鱼和熊掌,我们谁都知道二者不可兼得,但我们依然为之焦虑。

从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来看当下人在选择时的文化心理


有人说,这份焦虑来源于我们不知该做何选择。即便我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去选择时,我们依然很焦虑。为什么这么说呢?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头牛在山坡上吃草。吃着吃着,突然一抬头发现对面山上的草很好,于是就想到那边山上去。等这头牛到了对面山坡上时又发现这边山上的草好,于是又想着回到这边山上的草好。等他到了这边山上时又发现那边山上的草好。结果,它就这山望望,那山跑跑,一天下来,什么草都没有吃到。

从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来看当下人在选择时的文化心理


其实牛在决定选择一个山头时,是发现这个山头草势的好,当它伫立在时,它又禁不住去回望原来的山头,突然发现原来的山头也有优势,于是便犹豫不决了。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他在选择时,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牛到山头的目的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不是老草势如何。可是结果却被草势迷惑了双眼。

其二,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也会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常常会对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缺乏客观评价,也不能从正面视角发现它的优势。等到我们脱离这种环境时,恍然大悟,原来她也很好啊!

其三,我们怕选择错。于是就把可选择的事物反复比较,优缺对比。我们只想获取它的优点,拒绝它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能。试想,如果一种选择百利无一害,它本身就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所以在我们做选择时,一定要明确我们的初心。从初心出发,做好最糟糕的打算,我们就能发现一条更接近我们初心的路。就像弗洛斯特在文末所言“而我选择了人际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从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来看当下人在选择时的文化心理


我是心理咨询师芝麻花。借助语文教学来谈我的心理学认识。从语文课本中,发现更多积极心理学。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感悟生活,用文学孕育着我们健康的心理。

如您有自己的想法,欢迎您和我一起探究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学的秘密。

#心理咨询师说#

#心理成长战线#

#幸福公益 心理援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