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名字有些是两个字?

鹿159985458


准确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名字大多都是单字名,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等去掉姓,名都只有一个字。

我曾在《三国演义》中做过统计,除了少数民族,虚构人物,还有错把字当做名的情况,只有张世平、马元义、郭攸之、马日磾四人是真正的双字名,其他所有都是单字名。

这四人我分析,郭攸之是蜀汉官员,很可能是当年张鲁的天师道信徒,名字中的“之”代表自己信奉天师道没有实际含义,如王羲之、王献之都是如此;

张世平是商人,古代商人入贱籍,马元义是黄巾军,可能也是贱民,所以名字有两个字;

马日磾(mì dī)是大儒马融的族子,可能是因为仰慕汉武帝时的儒学大家,匈奴浑邪王太子金日磾,才取了这个名字。

这个原因主要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人的起名开始系统化,并出现了以单字名为贵,双字名为贱的思想。最著名的就是孔子,《春秋公羊传》中记载: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孔子讥讽仲孙何忌(姓仲孙,名何忌)双字名非礼,故意写成仲孙忌。

这种单字贵,双名贱的思想到了汉朝以后,开始被广泛接受,所以汉朝24位皇帝全部都是单字名,即使是双字名的在登基后也改为单字,如刘弗陵改为刘弗、刘病已改为刘询。

发展到后来,单字名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潮流,到了王莽篡汉后,因为他是儒家的偏执狂,于是就以“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由颁布了取名必须单字的命令,当时甚至连匈奴都是这样。

《汉书》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虽然王莽的其他很多改制都因为社会的全面抵触而失败,却唯独这项因为有社会基础而持续了数百年,直到隋唐后才逐渐出现双字名,明清后这个制度才真正消亡。

但为什么古代以单字贵,二字贱呢?有人说是因为单字显得独一无二高贵,有人说尧舜禹汤都是单字,所以单字尊贵。

这是不对的,舜名重华,大禹名文命,还有伏羲、允婼、颛顼、少皞、高辛、伯益、少典等等上古双字名的远远多于单字名的。即使到春秋战国时期,小白、重耳、任好、勾践、寤生、渠梁、子楚、因齐、辟彊,双字名也非常多。

归根到底,还是避讳制度的出现,才导致单字名的流行。


《左传》中鲁国大夫申繻曾对桓公说: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这是名字避讳思想最早的形成,后来被儒家吸收,如《礼记》中:

“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嫌名就是读音相近的字,名不偏讳也就是两个字的名字,只要避讳其中一个字,不必两字避讳。

不过早期人口不多,而且普通百姓甚至没有名字,所以避讳对生活的影响不大,双字名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到了秦汉之后,人口大量增长,避讳的影响又开始扩大,不光皇帝的名字要避讳,那些皇亲国戚的名字都要避讳,避讳的内容也越来越严格,嫌名也在避讳范围内。

那么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如果再取双字名,触犯到避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且家族大了之后,后代很容易和先祖的名字发生冲突。

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开始取单字名,就想到于把避讳的麻烦减少了一半。这才导致了王莽的单字名政策推行的那么顺利。

不过到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多到单字名又无法满足的时候,这个制度就开始崩溃了。替代的办法就是大家想取双字名就双字名,单字名就单字名,但是皇帝的名字开始取那些非常生僻的字,或者干脆就自己造字,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皇室,他们的名字为我们贡献了一大半的元素周期表。


潘不安讲究史


不是有些是两个字,是大多都是两个字,也就是单名。这种取单字作名的习惯其实源自西汉末年王莽的一项改革:“去二名”。

汉平帝元始二年,在刚出任大司马不久的王莽的推动下,皇帝颁布了“去二名”的诏书,把自己的名字由两个字的“箕子”改为了“衎”:

诏曰:“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使太师光奉太牢告祠高庙。”

至于为什么要改,那就得从王莽这个狂热的儒家复古主义者说起,这人算是个儒家的原教旨拥趸,把儒经当作了法典一样,凡是里面所说的就想着照着执行。

而在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里有这么一个说法:“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意思是说,(姓以外的)名字里有两个字是不合乎礼法的。王莽便以此为据,由皇帝带头,“去二名”,从而让所有人都跟着改名,比如王莽有个孙子本来叫王会宗,便在此时改成了王宗。

这人是真的很喜欢折腾。

此后王莽虽然失败,但因为儒家并没有跌下神坛,儒家经学还是东汉的显学,因此这个“去二名”的习惯得以在知识分子群体里保留了下来,导致从东汉到三国时期,整个官吏和士人阶层在取名时一般会选择单字,所以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会发现,里面的人物除了姓以外,名字大多都是一个字的。(当然也有例外,以女子和底层百姓居多。)

三国之后遭逢乱世,“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各种制度与风俗尽皆崩坏,这个“去二名”的习惯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耳食记


原因:

明代之前,人都是姓加名,单姓复姓人基本名都是一个字,复姓的比如诸葛亮,诸葛亮,司马迁,司马光,司马错,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等单姓的就更多了!只不过古人除了名还有字,比如诸葛孔明,司马仲达,曹孟德,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等等!

名是自称的,字是别人称呼你的!

别人直呼你的名字就是骂人的举动!

明代之后朱元璋,改了一个东西就是增加了辈分,一般取名是中间的字是你的辈分,最后一个字是你的名,名还是一个字,比如朱高炽,朱高煦!朱厚照,朱厚熜!朱由检朱由校等!

秦汉时期一种到明代之前,基本都是如此,姓是一个字,名是一个字!

先秦时期: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赢稷,秦孝文王赢柱,秦始皇嬴政!赵惠文王赵何,平原君赵胜,战国名将廉颇,赵奢,赵括,白起,李牧,屈原,田文,邹衍,孟轲,孔丘,颜回,曾参,荀况,庄周,韩非,李斯等

汉朝时期,刘邦,赵何,张良,韩信,吕雉,刘盈,樊哙,雍齿,英布,刘启,刘恒,刘彻,刘询,王莽,刘秀,马援!等等!都是如此!


鹏程日志


这应该是时代的特性吧,比如八九十年代多以某某明,某某亮,某某伟女的某某艳某某萍某某梅之类的。


优挨拂鸥


不是“有些”是两个字,而是都是一个字。

比如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夏侯渊,复姓夏侯名渊字妙才。马超,姓马名超字孟起。


转了三十多圈的驴


两个字的是名人家还有字!鲁肃鲁子敬,周瑜周公瑾,张飞张翼德,关羽关云长,曹操曹孟德,刘备刘玄德,张辽张文远!就吕布特殊一点四个字,吕布三姓家奴!


一只老辣鸡


古代名字都是俩字为贵,或者说是主流,就像我们现在00后大部分名字是三个字一样,偶尔有四个字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