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紫禁城。

大殿外的鐘聲已經持續了很久,依舊壓不住城內外喧囂的喊殺聲,平日裡滿口憂國憂民的大臣們依舊沒有到來。

“父皇,父皇不要!” 殿內玉階之上,華服的公主死死扯著皇帝的衣袖,苦苦哀求。

年輕的皇帝手持利劍,未曾憐惜梨花帶雨一般的女兒,嘆道:"汝何故生我家!"

說畢拔劍,

“鏘”

寒光如白虹般一閃而過,揚出三尺高的血霧,昔日錦衣玉食的公主倒在金鑾殿的地毯上,皇帝胸前明黃色的龍紋被鮮血染得猩紅。

幾個時辰後,煤山之上,年輕的皇帝在海棠樹下回頭望了一眼火光中的都城,將自己掛在三尺白綾之上。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北京城破後崇禎皇帝殺妻女

以上內容記載於:

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


——《明史》《公主傳》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于山亭,帝遂崩。


——《明史》《流賊傳》

崇禎皇帝也就是明思宗朱由檢17歲登基之時,大明內有饑民流寇為禍、外有建州女真為患、再加上閹黨弄權專政,整個大明帝國可謂風雨飄搖、動盪不堪。崇禎皇帝一心要作一個勵精圖治的有為之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挽狂瀾於既倒,改變這已經糜爛到骨髓的混亂局面。

崇禎不但勤儉、節約、勤政而且頗有當擔,他曾六下罪己詔。但同時他又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明朝末年又遇上天災不斷。叛亂、起義總是鎮壓不完,東北後金女真人趁機崛起。崇禎在位十七年雖然竭盡所能,但終究無法挽救腐爛到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崇禎皇帝煤山殉國

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崇禎皇帝知大勢已去,殺了自己的妻女之後,於煤山自縊身亡,以身殉國,年僅三十四歲。實踐了“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的祖訓。

國君死社稷

“國君死社稷”最早的原文出自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禮記》:

"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


——《禮記·曲禮》

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國家而死,卿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這裡社稷指的是國家。


歷朝歷代面對被敵軍圍困,從而面對危難的皇帝有很多,但情形各不相同:

有的

委屈求全逃出生天:如劉邦白登山被匈奴圍困,後依靠陳平施巧計脫險;

有的求和不果成為階下之囚:如北宋靖康年間的徽宗、欽宗二帝;

也有暫時投降然後臥薪嚐膽復仇成功的,如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

還有不願受辱死戰到底,最後以身殉國的:如金哀宗完顏守緒、南宋末帝趙昺、明崇禎皇帝朱由檢等等。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崖山之戰南宋滅國


但這麼多“國君死社稷”的皇帝裡,崇禎皇帝是最特別的。金哀宗完顏守緒、南宋末帝趙昺都是戰鬥到最後一刻,退無可退,避無可避之下才選擇以身殉國

金哀宗完顏守緒統領的金國被蒙古打敗,都城從大都(北京)南遷到汴梁(開封),後來又戰敗遷都最後到蔡州的時候已經是無處可逃了不守蔡州他又能去哪裡?宋將孟珙破蔡州城的時候金哀宗已經無處可逃了,他只能以身殉國了。

同樣南宋流亡政府在杭州謝太后投降蒙元之後,在福州重新組建社稷,宋端宗登基以圖再造大宋,但元兵又至,南宋流亡政府一路逃亡,宋端宗路上病死,少帝趙昺即位,一直逃亡到崖山,已經是走投無路了,崖山戰敗後只能跳海自盡。

而崇禎皇帝完全不同,他是有機會逃出北京,南方還有土地、人民、大臣、軍隊,南京是大明另外一個備用的首都,有現成的一套政府班子。只要他到了南京,先與後金、闖王劃江而治然後東山再起。並非不可能。

但他沒有選擇逃走,而是死戰。這又是為什麼?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

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

分析崇禎皇帝性格、當時的局面,我認為他不南遷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祖訓。

明成主朱棣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除了要擺脫南京朝廷的影響將政治中心北移之外,還提出“天子守國門”的政治綱領。後世明英宗時期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也被俘,北京被瓦剌軍圍困的危急之時,景泰帝即位,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明王朝轉危為安。

在崇禎皇帝看來,既然列祖列宗都能守社稷和北京共存亡,那麼自己組織北京保衛戰也會成功。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北京保衛戰


2、崇禎對南京政府官員並不信任

明朝的“兩京制”古已有之,但南京的領導班子很多都是在北京得不到重用或受到排擠,被貶到南京的。這些官員平日裡就不被崇禎皇帝所信任,又不在皇帝視線範圍內,所以崇禎對南京政府的這批官員並沒有多少期待

3、南遷相當於逃跑,名聲所累

對於性格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南遷就是逃跑,他面子上是接受不了的,南遷並非他不願意,但他不願意公開討論。而且以當時明朝讀書人的價值觀躲到南方就是要劃江而治,就是議和派、投降派。所以崇禎皇帝討論南遷都是私下的一些討論,不能公開。

4、北京政府官員不願意南逃

北京群臣們的田產和土地都在北京周邊,這些不動產是無法轉移到南京的。而且南京有一套現成的領導班子。如果南遷了,那麼強龍是壓不過地頭蛇的。北京這些大臣到了南京就是寄人籬下,要權力沒權力,要財富沒財富。他們當然不願意去南京。而且他們在北京的人脈盤根錯節,就算大明亡了,下個朝代的天子還得用他們這些人管理北京。

另外,崇禎皇帝並沒有肱骨之臣,他性格過於剛毅,甚至剛愎自用,上任之後對大臣不信任,僅僅內閣就換了好幾屆,大臣也對他也沒太多期待。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明朝地圖


清代的計六奇寫了一篇《李明睿議南遷》來闡述當時崇禎皇帝考慮南遷的過程,原文如下:

上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見。明睿,南昌人,以總憲李邦華、總督呂大器特薦,起田間。至是召對德正殿。上問禦寇之策,明睿請屏左右密陳,趨進御案。言臣自蒙召以來,探聽賊心頗惡,今且近逼畿甸,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上曰:此事重,未可易言,以手指天,言上天未知如何。明睿曰: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上四顧無人云: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宜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將坐汝。上還宮,賜宴文昭閣。及太原陷,明睿復疏勸,上深許之。下部速議,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首參為邪說,言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上曰:光時亨阻朕南行,本應處斬,姑饒這遭。然而南遷之議寢矣。


——計六奇 《

李明睿議南遷

原文大意:

大臣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崇禎皇帝說:

”我也這麼想,但是大臣們都不願意怎麼辦?”。

李明睿說:“不要猶豫,要拿住乾坤獨斷的氣勢儘快做出決定,否則就來不及了。”

崇禎帝又去和其他大臣說:“李明睿勸我南遷,或者先讓太子南遷,你們覺得怎麼樣?

內閣首輔陳演、魏藻德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可見,崇禎不是不願意南遷,而是各方條件造成了他無法立刻南遷,到了最後北京被圍,想南遷也來不及了。


明末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而是選擇“國君死社稷”?

明十三陵


結語

崇禎皇帝如果選擇南遷,有可能改寫中華的歷史,但歷史沒有如果,崇禎皇帝的性格剛毅有餘,謀略不足,他不具備越王勾踐那種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的雄心,所以沒有南遷反而選擇留在北京成就“君王死社稷”也可以說是性格決定了命運

參考文獻

  • 清 計六奇 《李明睿議南遷》
  • 清 計六奇《明季北略》
  • 清 張廷玉《明史》

我是趙宋春秋,喜歡本文的朋友請點贊、轉發、關注,若有不同觀點,請評論區中討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