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李小可

老司機李小可

文/羅易成

這 事 非 同 小 可

這幾年接觸民間手藝讓我有個心得,越是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手工藝,往往都存在於一些比較封閉的山區。貴州多山,很多畫家都喜歡到貴州寫生,去畫那裡現在依然存在的依山而建的苗寨和生活在苗寨裡的老鄉,因此貴州也是一個遍地都是手藝人的省份。生活在黔東南臺江縣望虎屯村的小夥子飛揚就是在手工藝的氛圍中長大的,他的媽媽是個心細手巧的刺繡傳承人。他自己則對當地很有地方特色的藍染技藝興趣濃烈。最近他在嘗試著用藍染技藝染出層層疊疊的山,一看就能看出一些中國山水畫的水墨意境來。

老司機李小可
老司機李小可老司機李小可

小可老師2016年貴州寫生作品

老司機李小可老司機李小可

年輕的手藝人飛揚和他的藍染山水作品

在這個山色空濛的春末,我決定開車去探訪飛揚在大染缸裡試驗“水墨山水”的究竟。600多公里的車程,馬不停蹄地要走上一天,從鎮遠下了高速,坐在後排的同事還納悶,明明只有2、30公里的路,為什麼導航顯示還需要一個多小時。之前來過黔東南的我心裡清楚,下了高速,才是真正考驗司機技術的時候。

若不是天色已黑,我想這一段路程走起來可能遠不止一個小時,主要原因還是貴州多山,高低錯落,雲霧繚繞確實養眼,每過一個山頭,看到眼前柳暗花明就想停下來看看,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車技,還是老老實實低頭趕路要緊。

老司機李小可
老司機李小可

貴州黔東南的山路

其實這些年,貴州的路況已經較之前好多了,至少基本已做到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所以我也在想,早些年來貴州的話,山路崎嶇,彎來繞去,我這點車技肯定應付不了。

說到車技,我們就得說一下“老司機”李小可老師。

小可老師作為“老司機”的生涯可以分為兩段,作為騎摩托車的司機與作為駕駛汽車的老司機。上世紀80年代,小可老師除了作為一個年輕的畫家,還得幫助父親李可染先生處理很多藝術和社會上相應的工作,同時還在印刷上的特殊工藝、設計、策展等方面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那個年代,他走街串巷地四處奔忙,是他騎著的那臺摩托車給他帶來的便利。他曾經投師日本繪畫大師加山又造門下。有一次,我和小可老師一起翻到一張老照片,是他在專注地觀摩加山又造創作,我看到照片上當年的小可老師胳膊上有一個很明顯的傷。一問他才知道,那是他作為老司機騎摩托車時摔的。據說他當時是騎著摩托車出去辦事的時候,被一輛違章的貨車連人帶車撞出去老遠……

老司機李小可

可以看出,老司機小可老師騎摩托車的技術是在實踐中各種環境考驗中練出來的,它給小可老師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除了身體上的這些創傷,也為他帶來了一些彌補不了的遺憾,從1978年開始,小可老師揹著畫架去了很多地方,畫了不少寫生作品,結果有一次辦完展覽撤展之後,這些作品卷著綁在摩托車後座,走在路上的時候,把這些作品一顛一顛給顛掉了。

到了1987年,“老司機”小可老師拿到駕照,從摩托車升級到了汽車。在他拿到駕照之前的1986年,他就已經在忙乎汽車的事了,只不過是為了他的父親,那年一個年輕的書法家在中山公園辦展,李可染先生是受邀出席的嘉賓,當時是一輛“大發”過來接李可染先生去展覽現場,就像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筆觸一樣,小可老師從背後看到年邁的父親高大的背影彎腰低頭特別費勁地鑽進車裡,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最終找到馬萬祺先生捐了一輛當時來看非常豪華的“尼桑”供父親出行之用,那個年代,要把一輛進口車的手續全跑下來幾乎要跑斷腿,小可老師替父親辦下來所有的相關手續。

但是,小可老師沒有開過那臺車,在他的概念裡,那是父親的車,是屬於父親的待遇,他自己的第一臺車,則是1987年“入手”的三缸菲亞特160P,這臺開起來像拖拉機一樣的車紮紮實實地鍛鍊了小可老師駕駛汽車的基本功,開在路上,時不時就得下來推一下。雖然為了這臺車吃盡苦頭,但是小可老師仍然樂此不疲。而對於路況的適應,是1988年,他跟攝影師鄭雲峰開車去黃河源頭,他們憑藉一輛吉普212,直接奔向黃河源頭無人區,小可老師記得很清楚,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時,一次在路上把車胎紮了,那兒不可能有電打氣,只能用原始的方法三個人輪流每人打一百下,每個人數到100才換人,三個人輪著打硬是把車胎打滿了氣。

老司機李小可

1988年,小可老師與攝影師鄭雲峰在黃河源頭

今天的路況車況,讓我們開車上山進村都已經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然而在30多年前,在很多人還只能在圖片上看到汽車的時候,小可老師已經是一個技術過硬、名副其實的老司機了。生活在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它的意義正如一個著名品牌的廣告語說的:延伸生活的半徑。作為老司機,小可老師可以更早更快速地擴大他的生活半徑,去體驗他想去探索的一切,先人一步地積累他人生的豐富閱歷,這都是他在攝影、繪畫等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

這事非同小可。

老司機李小可
老司機李小可老司機李小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