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感謝閱讀‘情感始源假想論’系列文,此係列文為假想論,僅供閱讀娛樂,作者儘量讓每一篇文章獨立,但仍需輔助閱讀,希望你喜歡這裡的設想與段落,上一篇為“情感始源假想論,信息傳播與接納,情感起到的你不知道的作用”。

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很多事物都會遵循著自己正在遵循的一種規律、規則和軌跡,這一說法不僅對於物質,就連思想、情感上的種種也被適合。或者適合的規律軌跡不同,但絕不會被規律、規則和軌跡所非議。同時,每一種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色彩,看那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以而結論出不同的規則、軌跡與規律。因此可以相信,同一種事物不同的人說出相差異甚至相矛盾的規律、軌跡和規則,在對這一事物的認知並理解上並不衝突,或者謬誤。頂多也只是認知理解的人所處角度立場相對立而已。當然,對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相同的想法也會讓人產生矛盾,對立的想念也會讓人融洽——譬如同一個蘋果兩人都想得到,不同的需求讓兩人易物買賣。似乎思想情感與行為對那和睦與爭端的規律的安排就是這麼的雜亂無章。但這些雜亂無章卻是有著情緒情感甚或說情質的導引與調控。

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任何人都有相同的情質,各種各樣相同的情質流態都能在任何人的身上出現。但不一樣的情質狀態卻讓人們的性格分流各類,迥然不同。不過這並不代表各種各樣的人,因為情質狀態的各式各樣而讓個人的情質流態的多樣化有缺失。最多的就是某些流態難以被波動,或者波動的太過容易。

因此可以這樣想,情質就是那適應於人‘都會遵循著自己正在遵循的一種規律、規則和軌跡’,它不僅讓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把人作為事物制度性地分化各類管理,並對每個個體的思慮都作著影響,又讓個人因於人的情質把自然界各式各樣的事物定上情質的座標,豐富、認知著人的情質流。

當然,人們社會中有著許多的規律、規則,普遍的如人性、道德、禮信,並無情質一詞,因此就先談起這些人們常知的規則。

對於人性,極古就有賢哲討論人性的形成、屬性。至今仍有人懷疑人性的善惡、性質。縱觀人類文明之所以對人性的本質如此在意,是因為道德的支撐就是其本質的解釋與理解。人性的不同理解有著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世界觀產生不同的社會與文明。

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縱目現有的社會文明,古今與發展,人性的理解無非是道德天生,以及人性本惡道德是後天形成兩種言論,但不管兩種說法是什麼,他們的起點都是人性始於一切的情感,道德之上,把人性託上了一切道德倫常的上端,把一切的道德倫常能夠實施運行的功勞歸結為人性,把人性當成了道德的始點,並認為源流不會改變。但這種說法很難去解釋人性是什麼。所以,這裡就簡單的理解——只把人性當做名詞,因而得到對人性的解釋是:人性是文明對自身體制下的一切道德,情感,信仰,法則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總結後的印象稱謂。並把人性放在了道德情感的未流,把人性當成了道德情感的總結——因為是總結,所以隨著文明給出的不同條件,原有的人性的定義也在不斷的變遷。

所以人性在這裡並不能做為道德的始點和支撐,源流與信仰。它作為印象稱謂與總結,只能當做人們道德觀的參考或借鑑。或者,只是個人道德觀的參考或借鑑。

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一些善良而對道德迷茫的人,都會參考、借鑑,甚至是機械地遵循傳統上描述的善美教條,但這種遵循不是對道德固執於形式,就是沒有自身的主觀概念易於道德觀崩壞,那些傳統上被遵循的道德,形式上的理解無非就是些遵典守常下、順時隨俗而來的行事模板,言語典則。以抑制人所厭惡的,來求自身的質美。讓人們自己把它尊為準則,思為觀念,以為風習,成為風尚,列為典範。所以,在簡潔為框定而來理解道德,道德的解釋就是:社會生活中普遍接受的慣常行為的準則、規範及教條、道理普傳下來的以‘人為’為模範的美好上的念想。

這些念想因為普遍所以被普遍接受,因為‘人為’所以可以被人為,因為是念想所以被情感依附,所以它們是屬於同一介質,並要在同一介質中流動——就是在純粹上,道德也只有在道德那裡才能得到尊崇和器重,情感在情感那裡才能會被波動。

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因此,對於所謂的敗德行為,在各樣的人那裡褒貶不一的現象也有了更好的解釋。 那就是這一行為是否違逆了普遍念想以及這一普遍的念想被普遍接納的程度如何。

任何普遍的念想都不會被所有人接納,美好的念想普遍的同時也不會讓國度念想般美好。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們,任何生活態度都有自己的理由,任何善惡事端都有自己的藉口,任何活著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最初有著怎樣美好的念想,在‘任何’的環境下都會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而人心不管有著什麼樣的變動,都是那麼的自然而然有著自己認為合理的選擇,都是那樣的有著自己情感感情情緒的依附。

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

最後值得補充的是,美好念想下情質流態的形成以及這些情質流態引導的各類善惡的行為。都是以個人的情質流態認定自己的對錯,順應自己的情質流態作為而不在意他人眼裡的是否善惡;當然這也僅僅是道德,社會之所以是社會,是因為那裡會有各種各樣不得已的情質狀態,空氣裡充滿了各色各樣善於變動的情質流態。更普遍的說,空氣裡時時刻刻流動著各色各樣的情緒,各色各樣的情緒情感上的需求如月光般橫流並且在變動。

以上觀點都是假想,僅供娛樂,感興趣的同學,你有更好的想法嗎?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意見,如果喜歡,可以轉發、享給,關注作者帳號閱讀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