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道"看人的"自性化过程"

从庄子的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都是无条件的同一,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庄子远离名利、清高孤傲、解脱于凡尘俗世,甘愿在贫困潦倒中尽享逍遥之乐。正是这种抛开世间种种顾虑和羁绊,放松全身心的豁达,不顾一切只听从本心的潇洒姿态,让后人羡慕不已。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即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万物归一。庄子的"道"就是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天人合一的境界,拥有精神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庄子倾其一生都在追求逍遥自由的真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在"庄周梦蝶"中表达了"即使身体不能自由,我们的精神也能化作蝴蝶,逍遥来去" 的理想。在庄子的眼中,世间的万物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有共同点的,这世上本没有真正的相同与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万物,都归于道。在生活中要修炼一个好心态,为人处世要顺其自然,迎合天道。

从庄子的

当庄子看到一处干涸的水坑里两条小鱼正在用涂抹浸润彼此,艰难的维持着对方的生命的时候。庄子不由地感叹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说这两条小鱼儿于其苦苦支撑着彼此,不如忘记对方,去寻找各自的大江大河。

庄子认为天命无常,人如风絮。不知道哪一天你的水就干涸了,和你相伴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场。人与人都只是相伴而行的旅者,我们结伴而行走过江湖,但最终都是一个人独自走完全程,一个人去看天空和海洋。庄子也认为人生而孤独,只要遵循"道",就能独自面对孤独。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规律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否则就是不知天命。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友惠子前来吊唁,发现庄子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敲打着木盆唱歌。惠子说:"妻子为你生儿育女,与你朝夕相伴,如今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能鼓盆而歌呢?"庄子告诉惠子:"不是这样的,我的妻子死去了,我怎会不伤心!然而当我想到自己的妻子在出生之前本就是不存在的,甚至曾经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是这悠悠天地的变化产生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生命走到尽头,又会重归沉寂,这就像是春夏秋冬的交替一般。现在我的妻子安静地回到了天地间,我却痛哭不止,这是与天地大道不符的,因此,我唱起了歌。"

庄子对人的生死有其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人之生,也就伴随着死,一个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宇宙间只不过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但聚与散,只是现象,气的本体则没有所谓的聚散,无聚散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从现象看来,有生灭之相,但灭而不灭,所以说"死也生之始"。 庄子视生若死,视死如生。就这这样的生死观造就了庄子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一生。

从庄子的

庄子的思想对荣格心理学理论影响深远。

荣格对道家、对庄子评价甚高。在给张钟元先生的回信中,荣格说,"我是庄子哲学的极度崇拜者。接到你信的时候,我正重新沉浸于研究庄子的著作中。""说服人们对潜在的真理睁开眼睛,获得其真实的心理体验是很困难的。真理是惟一的,亘古不变。我必须要说的是,道家是我所曾遇到的对这种惟一真理的最完美的表达。"(《荣格书信集》Jung Letters, 1950, 626)

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当属自性、自性化过程,自性、自性化过程也是分析心理学的灵魂。荣格把自性称为"Self",完整的自我的意思,它包括了意识层面的自我"Ego"。荣格用自性化过程来表达"一个人通过不同于他人的一个发展过程去追求完善的人格、圆满的灵魂,最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完整的、具有独特性的自己。"荣格的自性化过程与庄子求道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庄子的"道"看人的"自性化过程"就是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成为整合的、完整的、具有独特性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