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辅导员修炼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混沌辅导员修炼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3月初,看到混沌辅导员招募通知,想着让自己重新深入学习下混沌的思维模型,于是报名参加。

便有了如下过程:报名——>考试——>持续一周的在线研讨——>完成10场小组讨论,以及最后这篇总结。

当初深入学习思维模型的目的完成并不好,虽然有学习,但并不深入。反而无心插柳,收获了一些其它感悟,颇为值得。

首先,最大的收获是了解行业差异,所谓隔行如隔山。我所在的9组,职业分门别类,经商、餐饮、影院、工程、教育、IT、HR等等,讨论过程中,或多或少聊到了各自行业的事情,作为一个资深IT宅男,真的学到很多,外面的世界如此不同。虽然近两年通过各种渠道已经了解很多,但真正与从业者聊天,感受还是不同。看来以后还是要经常与不同行业的人聊天,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

其次,人与人思维方式差异很大,同行如此,跨行更是如此。2019年转岗运营,跳出研发圈子,已经感受到不同职业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的差异,但不论如何,还是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行业,彼此之间相似之处还是蛮多。这次讨论,感触更加深刻。有善于逆向的,有善于总结的,有善于感染的,有非连续性,有线性的。有句话说,人与人最大的差异是思维的差异,或许果真如此。

再次,接受不同观点的挑战,比想像中的困难。一直觉得自己对观点是比较包容的,也善于同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但这次讨论过程中,遇到一次不算特别激烈的观点冲突时,自己也比较激动。事后反思,其实两个人观点本无对错,讨论过程中的寥寥数语,并不能把观点背后自己的假设情景表达清楚,站在各自立场和思考环境,观点都是对的。经此一事,还是要敲打下自己,你认为的自己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要警醒。另外,遇到不同观点,还是要先接受,想想对方为什么会持有这个观点,有没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下意识反驳。

最后,某种角度,组织作用大于个体。第一阶段研讨结束后,第二阶段需要参与10场有效讨论,意味着接近20个小时的投入,第一反应是想放弃,成本其实并不低。但组内有同学开始张罗,制定了连续11场讨论计划,帮助全组通过辅导员考试。于是便参与其中,每天2小时,其实并不容易,工作照样要做,经常是讨论完晚上9点多,继续加班干活。结果一场一场下来,一周半时间,完成了10场讨论。9组也成为所有小组中完成人数最多的小组。仔细想想,有些时候,个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没有组织者,团队就是一盘散沙。组织有序以后,组织作用便会大于个人作用,带动着个人往前走。

辅导员头衔本身并不关键,但成为辅导员的过程,以及后续作为辅导员所要经历的事情,才是关键。

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不可能,挑战不可能,做到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