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前言: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550萬德軍以三個集團軍群,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的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高加索方向發動閃電戰,正式啟動蓄謀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

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蘇、德戰爭的爆發,使混亂的世界局勢又多了一個變數,各國都在琢磨這場戰爭的後果,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美國和日本兩國,基於兩國和蘇、德以及相互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迫使美、日兩國必須立刻做出應對決策,而這個決策又必須建立在對各方知己知彼的基礎上。

於是,美、日兩國不斷探索對方的想法和底線,並刻意引導甚至誤導對方為自己的戰略服務。

一、美國:在蘇、德問題上的態度明確,即堅決支持蘇聯

自建國以來,美國一直採取華盛頓總統宣揚的孤立主義政策,即:“不要與任何外國建立永久的聯盟……美國能推行一條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得好處,也不敢輕易冒險向美國挑釁。

“孤立主義”其說是一種政策,不如說是根據美國自身地理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國家戰略,這個戰略著眼於美國的現實利益,在二十世紀以前世界各國交往不很密切的情況下,美國靠著太平洋和大西洋與亞洲、歐洲大陸分離,只要自己不主動惹事,其他國家也無法遠渡重洋來惹美國,因此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曾經保護了美國的發展,符合美國的現實。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可是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全球工業化帶來的世界各國生產流通鏈條日趨緊密,國與國之間的聯繫也日益緊密,有了軍艦和飛機作為運載工具,美國優越的兩大洋地理優勢,已經無法阻擋外部勢力遠渡重洋了,孤立主義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

蘇德戰爭爆發,如以孤立主義的政策,就是在蘇、德兩個大國之間找平衡,無所謂正義和非正義,從美國的現實利益出發,防止蘇、德任何一方獨大,德國失敗則支持德國,蘇聯失敗則支持蘇聯。

這樣的政策有個前提:就是美國不會受到別國的威脅而始終居於主動,這是理想,可是理想卻不能代替現實。

一直以來,美國雖然執行孤立主義國家政策,但是這個國家的思想卻並不孤立,相反有一批放眼世界的政治家,此時,這些政治家以總統羅斯福為代表,他們非常敏銳的看到,無論在意識形態上有多大的分歧,無論他們有多麼不認可蘇聯,可是就當下來看,蘇聯的利益與美國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蘇聯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應該對蘇聯提供幫助。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三天即6月2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說:“美國打算向俄國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援助。

之後,美國又進一步向蘇聯政府表示:“美國認為希特勒是全人類的敵人,所以願意在蘇德戰爭中援助蘇聯。

美國對蘇、德的態度非常明確。

二、日本:不明德國的目的,在“北進”和“南進”之間徘徊

蘇德戰爭的爆發,讓日本陷入惱火和兩難的境地。

九個月前,即1940年9月27日,日本和德、意兩國在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兩個月前,即4月13日,日本和蘇聯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

日本的同盟國德國向蘇聯發動了戰爭,蘇聯又和日本簽訂有條約,這讓日本很難做。其實條約對日本來說也不過是一張紙而已,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正是基於以上兩個條約,日本剛剛對自己的戰略做了調整,此時,局勢的突然變化讓日本有些手足無措起來。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日本的戰略,本是以佔領朝鮮、中國,而後北上進攻蘇聯,最後稱霸亞洲大陸為主,即“北進”戰略。雖然又有了所謂的“南進”戰略,佔領中國後向東南亞擴張,但“北進”是日本的國家大戰略,這個戰略在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後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北進攻蘇”成為日本政府的國策,為此,日本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和蘇軍交戰。

可是就在日軍在諾門坎和蘇軍激戰正酣時,德國揹著日本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本是希特勒的韜略,他正是為了進攻蘇聯而行使的緩兵之計,可是他並沒有告訴日本,因為希特勒認為他可以獨自打敗蘇聯,並不希望日本參與分羹。

未得到盟友告知而不明就裡的日本看來,蘇德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德國不會進攻蘇聯,也不會支持日本進攻蘇聯。而沒有了德國的牽制,蘇聯就會將軍事重心放在遠東,並有可能增加對中國的軍事援助。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日本“北進攻蘇

”的國策。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日本很憤怒,但又不得不正視現實,於是很快就做出了戰略調整,在主動結束諾門坎戰役後,又向蘇聯示好,最終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如此,日本就終止了他的“北進攻蘇”戰略,轉而轉向“南進”。

其實,日本的“南進”也是希特勒希望的,希特勒認為自己在3-4個月內就可以打垮蘇聯,因此不需要日本“北進”,反而希望日本以“南進”牽制太平洋區域的英美,保證德國沒有後顧之憂。

因此,對日本和蘇聯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是大大的點贊。

日耳曼蠻人玩韜略,把日本武士耍了。

《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墨跡未乾之際,德國向蘇聯發起了進攻,這次同樣沒有通知盟國日本,於是,再次措手不及的日本面對局勢的又一次大變化,又不得不重新考慮“北進”還是“南進”的問題。

三、美國:以空間換時間,給日本有限的南進空間,全力阻止日本北進

蘇德戰爭爆發前,美國對日本的政策是很寬鬆的,雙方也曾出臺一個《日美諒解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是承認日本的部分權益,承認滿洲國,而且在通商和金融方面給予援助,承認日本可以以和平手段獲取南方資源。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只是日本並不滿足於此。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羅斯福相信,日本會配合德國,執行“北進攻蘇”的戰略。

美國海軍情報部和作戰部轉發的情報中,有三條預言日本將進攻蘇聯,有一條甚至明確指出:“日本將背棄日蘇中立條約,進攻的時間將在7月20日到8月1日之間。

一旦德、日合作攻下蘇聯,那麼他們的勢力將會席捲整個歐洲。

因此,美國上下對日本的民族性、國情、國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認為日本民族尊重強者,鄙視弱者。因此美國必須放棄對日本的遷就策略,而且,如果美國對日本繼續遷就,日本會認為南面的安全得到了保證,從而更加有力的“北進攻蘇”。

基於各方面的分析,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

蘇德戰爭後美國的戰略,仍以“

迅速打倒軸心國中實力最強的德國”為第一要務,對日本則一改之前的遷就,而已威懾為主。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為此,美國向日本傳遞信息,希望“得到不入侵蘇聯的保證”,為了威懾日本,美國立即凍結日本在美資產,終止雙方的金融商業活動,增加對日本的供油限制,加強美國、英國、荷蘭在遠東的防禦,有意披露三國在遠東防務的合作。

同時,美國也在考慮如果和日本發生衝突,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享有對日本的優勢,因此,美國有一個遠東戰略構想,即和蘇聯合作之後,利用蘇聯遠東的基地,特別是符拉迪沃斯託克的空軍基地做為對日作戰的基地:

美國的重型轟炸機從菲律賓起飛,飛越日本,到達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基地,然後飛往阿拉斯加,最後返航。

以此保證日本不敢“北進攻蘇”。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美國將這個戰略有意識的告訴了日本,並且提出警告,如果日本封鎖了日本海和符拉迪沃斯託克港在內的蘇聯太平洋海岸線,將會被英美視為“以武力推行毫無限度的征服計劃”,美國將“被迫採取行動”。

美國如此的態度,讓日本有些懵,決定和美國進行談判。

四、玩虛的日本和務實的美國

美日雙方進行了談判,日本的要求很有些無賴,他要求美國做的都是實的,對自己的義務卻都是虛的,他要求美國立刻做到:

l 美國中止向蘇聯輸送石油;

l 美國終止對日本資產的凍結令。

日本對自己的義務卻只是拍拍胸脯的“保證”:

l

日本嚴格遵守蘇日中立條約。

同時,日本還玩了一個心眼,他們向美國保證,中日戰爭解決以後日軍撤離印度支那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日本以為美國會非常高興的接受日本從中國撤軍,可是美國人從全球戰略出發,正希望中國拖住日本。日本人主動提出的保證,反而讓美國人看到了日本急於想從中國戰場脫身的企圖,而百萬日軍一旦從中國戰場脫身,無論“北進”或者“南進”,對世界都是一場災難。因此美國一方面加強對中國的幫助,讓中國更加有力的拖住日軍,一方面繼續對日本施加壓力,從而“

使日本無法對俄國或者列強在遠東的其它屬地發動進攻”,同時,美國又加強對蘇聯的援助,通過符拉迪沃斯託克明目張膽向蘇聯輸送軍需物資。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美國的一連串動作,讓日本乾著急,特別是美國加強對蘇聯的援助,讓日本人很惱火。但是日本和蘇聯訂有條約,日、蘇兩國並不是敵對國,日本無權干涉美國支援蘇聯。

乾著急的日本提出抗議,說美國正在包圍和威脅日本,要求美國立刻停止正在進行的行動,卻說不出過硬的理由。

此時的日本對美國恨得牙癢癢。

現在,日本必須明確自己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了。

五、日本:終於確立了南進政策

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原以為,“美國不可能給蘇聯以軍事援助,因為美國本來就憎惡蘇聯。”而沒有美國援助的蘇聯將很快被打敗,日本必須“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

沒想到美國卻大力加強對蘇聯的援助,並且明確要求日本不能對蘇開戰,這讓日本很為難。“”是日本的基本國策,不“北進”就“南進”,如果不“”,日本就國將不國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既然“北進”不了,那就“南進”了。

日本資源貧乏,極度依賴進口,“所需原料的60%,其中包括75%的鐵礦石,60%的銅,84%的鉛和錫,89%的鐵礬土以及全部的橡膠和鎳。”都從英美勢力範圍進口,而英美勢力範圍,都在日本的“南進”路線上。

讓日本人感到欣慰的是,此時美國還在和日本進行商業往來,也並沒有對日本禁運。日本認為英美的精力都被德國拖在了歐洲,因此他們無暇顧及亞洲,日本正可以利用有利的形勢“南進”,獲取需要的資源。

於是,日本試探著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也就是今日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南部,邁出了“南進”的步伐。

六、美國: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勝利之後,迎接對日作戰

其實,日本的“南進”已經中了美國“以空間換取時間”之計。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北進”還是“南進”?看美、日的戰略博弈

日本的“南進”不僅僅使得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當日本正式“南進”時,蘇聯軍隊的英勇作戰已經讓美國看出,德國不可能在3-4個月內打垮蘇聯,這為美國減輕了不少壓力,之前美國一直避免同日本作戰,就是擔心過早堵了日本“南進”的路,使得他們轉而“北進”蘇聯,為此美國不惜做出一些讓日本“南進”的犧牲,而此時蘇德戰場形勢的變化,美國可以對日強硬了。

為此,美國對日本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進行了禁運。

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算是掐住了日本的軟肋,日本“幾乎所需要的420萬噸石油全得從美國進口。

沒有石油的日本只有死路一條,既然美國不給,就只能搶了,於是,日本謀劃了偷襲珍珠港,正式邁出了大規模的“南進”的步伐。

其實,日本並不知道,他的全部動作,都被美國用一根看不見的繩子牽著在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