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良好科研生態 山東打出“組合拳”

科技日報記者 唐 婷

“三評”改革典型案例⑦

公正、合理和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全面提升科技競爭力的基礎。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評價機制,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態,讓科研人員安心從事創新工作,各地各部門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改進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深化科研機構管理改革……一年來,山東以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簡稱“三評”)改革為科技管理改革的突破口,推出一系列硬核舉措,全面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不斷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

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

據介紹,為了讓科研項目評審更加科學公正,山東積極推進省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管理流程再造。按照“領導小組把方向、職能部門報項目、專家評審提建議、領導小組定項目、財政部門下資金、分工聯動抓績效”的方式,組織實施省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具體而言,在指南征集上,山東廣泛徵集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智庫專家、職能部門等各方面科技研發及產業化需求,分領域分行業提出重大科研攻關總體佈局。成立山東省科技創新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和13個領域諮詢委員會,發揮科技專家庫作用,確保立項的科學性與精準性。打破以往項目只接受省內單位申報的單一局面,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面向全國開放申報,吸引國內頂尖科研力量聚集山東。煙臺市採取定向委託、省市聯合項目配套等方式,集中優勢力量開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再造項目管理流程的同時,山東對科研經費組織管理模式進行了創新。通過整合部門管理的科技創新類資金,山東每年設立規模不低於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集中資金支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在探索建立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上,山東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自2020年起,山東在省級財政資助的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中開展“包乾制”試點,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

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是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關鍵。據介紹,山東在各類人才工程評審中,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等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而是注重人才能力實績。

比如,對基礎研究人才,重點評價其提出、分析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能力,其代表性成果的原創性、前瞻性。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重點評價其在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方面的創新與集成能力,其代表性成果取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同時,山東對人才評價方式也進行了創新。對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強化國際同行評價。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以同行專家和用戶評價為主,突出市場評價。靈活採用考試、評審、考評結合、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精準性。

深化科研機構管理改革

在深化科研機構管理改革,推進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建設上,山東也開展了積極的實踐。

山東出臺了《關於深化省屬科研院所體制機制改革的若干措施》,要求省屬院所主管部門組織省屬院所完善章程,科學確定不同類型單位的職能定位和權利責任邊界,建立政事權限清單,合理界定主管部門舉辦監督職責和省屬院所自主運行管理權。同時,探索向科研院所下放研發機構設置權、人才招聘權、職稱評審權、內部薪酬分配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處置權。

此外,山東還制定了《山東省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實施方案》,在創新科研院所管理體制、規範運行機制、增強發展活力等方面做出系統安排。相關科研院所要建立由理事會、管理層、監事組成的組織架構。理事會為科研院所的決策機構,實行會議制和票決制。管理層為理事會的執行機構,實行聘任制,對理事會負責,定期向理事會報告工作。監事是內部的監督機構,對理事會決策和管理層執行理事會決策情況等進行監督。目前,山東已在24家省屬科研院所開展法人治理結構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