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她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憑藉這一發明,張俐娜榮獲美國化學會2011年安塞姆·佩恩獎,這是國際再生資源領域的最高獎,而張俐娜則成為了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人。

2019年6月退休(已快滿79歲高齡了)。向張俐娜院士致敬,她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圖為:2014年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為武漢大學學生做"愛心與創新”講座。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可以看出,張俐娜院士在74歲高齡,飽含深情的演講還是那麼的精力充沛,一生都非常富有工作激情,為科研事業奮鬥終身。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2014年5月22日晚,張俐娜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與學子分享科研之路的“愛心與創新”;2018年在學子畢業之際,在武漢大學,中國科學學院院士、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應邀作了以“愛心與責任”為主題的專題講演。

這三次講座中,都提到了“愛心”。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她將自己在高分子物理和天然高分子科學領域所取得的傑出成就歸納於源自“愛心”與“創新”,並與廣大教師學子分享了她的心得體會。

她認為“做研究應當先學做人”,其中的要訣就是要有“四心”:愛心、好奇心、信心和責任心。

具體說來,愛心體現在對國家的大愛、對家庭的摯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好奇心在於多問“為什麼?”勇於探索沒有人走過的路,對於科學和技術中的每一個疑問刨根究底;信心讓我們在科研事業中認準目標,永不退縮;責任心就是“誠實可信做人,腳踏實地做事”。

張俐娜指出,“肩負責任”和“鍥而不捨”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在武漢大學畢業季做講座,她這樣說到:

做科研尤其需要四種精神: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奉獻精神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創新精神就是需要我們有獨到見解,不盲目跟風。每個人都要有團隊精神,要善於和他人合作,為整個團隊著想。作為社會或是團隊中的一員,我們要樂於奉獻,學會寬容和忍讓,吃虧是福、分享是樂。面對未知的困難,我們要鍥而不捨、努力克服、不言放棄。


工作後我學到的第一課就是,“眼淚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青年人一定要用心做事、誠信做人,遇事不要抱怨,要努力創造工作條件,不走捷徑,腳踏實地攀登科學高峰。我始終堅信,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比如,大家可能看到我在國際交流中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殊不知我的英語和日語都是克服困難自學的。


一路走來,我最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天道酬勤”。沒有人的成功是靠運氣得來的,榮譽背後有不少辛酸苦楚。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我們應當腳踏實地努力攀登,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完成我們的事業。

她多次對記者說“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驕傲。”

巨星隕落!但是她的精神長存,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