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斗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空間站正式投入使用,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效率越來越高,並且取得一系列非凡成果。然而,這一大好局面已經為時不多了。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由於超期服役,目前國際空間站存在眾多問題故障,很有可能在2024年就被迫停用。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斗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國際空間站在2000年正式迎來首批宇航員入駐。此後,隨著全球多個國家加入該項目,國際空間站也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過,航天項目本來就耗資巨大,近20年來全球經濟整體呈現下行趨勢,這也導致各國在航天領域的資金投入捉襟見肘。以國際空間站來說,它原本設計的使用年限截至到2015年。然而,本著“縫縫補補將就用”的原則,國際空間站經過了連續兩次延期,甚至有些國家還提出,要將其使用壽命延長到2030年。從目前問題百出的國際空間站運行狀況來說,這個計劃將很難實現。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斗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僅僅從安全性來說,去年5月,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露事件”就向各國敲響了警鐘。儘管按照國際空間站官方介紹,目前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修繕。但從近1年來的情況來看,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露速度正在越來越快,甚至很多航天員在入駐之時都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密封性測試。按照俄羅斯航空專家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空氣洩露事件”只是國際空間站眾多故障問題的冰山一角。從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嚴重超期服役的國際空間站已經出現了“散架”的趨勢。即便如今各國加大投入對其進行修補完善,但依然無法保證未來不會出現新的問題。一句話,它的服役時間過於漫長了,很多關鍵設施部分都已經全面老化,質量穩定性都大不如前。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斗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一旦國際空間站停用,這對人類太空事業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那麼,誰能力挽狂瀾,接過探索太空的旗幟呢?答案或許只有中國。近年來,隨著在經濟與技術兩大板塊雙重發力,我國已經成為航天領域的領跑國家。特別是在重大太空項目方面,除了完成北斗組網之外,我國主導的空間站項目也進展迅速。央視新聞頻道此前就曾報道,我國計劃在2022年左右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按照有關媒體的報道,未來兩年內,僅僅是圍繞“天宮”空間站的建設,我國就會先後完成11次航天發射任務,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等在內,一個個重要單元都將先後進入預定軌道,最終完成空間站基本構型。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斗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除了在硬件方面持續推進之外,我國在航天人員儲備上也開足馬力。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目前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已經全部到位,這批人員除了包括傳統的航天駕駛員和航天工程師之外,還額外增加了4名載荷專家。毫無疑問,他們就是為即將到來的空間站運營所準備的。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斗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當然,我國在公佈氣勢恢宏的空間站建造計劃之後,也對世界各國採取了開放合作的態度。早在2016年,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就與聯合國簽署了協議,同意為他國提供空間站相關服務。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個又一個航天項目獲得成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中國的“航天朋友圈”。據悉,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27個國家申請加入中國主導的全新空間站項目。這也意味著,未來中國空間站將正式接棒之後,成為人類探索太空領域的新旗幟。(舍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