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② | 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

詳情】,為大家逐一介紹。

NO.

02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

超級稻是指採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後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併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農業農村部對產量、品質、抗性及面積等均達到指標的品種確認為“超級稻”品種。“十三五”以來,我國超級稻發展堅持增產增收與節本增效的理念,以優質、高產、抗逆、廣適品種為基礎,配套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實現良種良法良機有機統一、資源高效利用。全國水稻研究推廣優勢力量按照農業農村部部署要求,加強自主創新,強化聯合協作,在超級稻育種理論方法創新、育種材料創制、重大品種培育、配套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實現多年小面積畝產突破1000公斤。超級稻的研發應用,成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協同攻關的典範,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挖掘了一批優質、抗病、高耐(冷、熱、鹽、旱、淹)、養分高效、籽粒低積累重金屬與高富集有益元素等遺傳調控新基因。創制了華佔、春江12等一大批不育系、恢復系,選育了一大批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適應性廣並在生產中大範圍推廣應用的超級稻新品種。多個品種百畝片畝產超過1000公斤,近5年來,超級稻龍粳31年均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創近年單個水稻品種的最高種植記錄。

優質高產取得新進展。從品種特性選育和配套技術集成上發力,力求實現優質高產的協調統一。對不同區域、不同生育期品種百畝方產量水平都有明確要求,產量指標從每畝550公斤到850公斤不等。近年來新確認的超級稻品種優質率佔比高達81%,品種優質化率得到全面提升,適口性進一步改善。

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超級稻以品種為核心,強化栽培技術配套,與單項栽培技術、農機作業技術實現融合發展。各地根據我國主要稻區生態特點、生產條件和技術瓶頸,因地制宜地集成推廣了一大批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水稻暗化催芽智能化育秧、精確定量栽培、“三定”栽培等技術。研製了“水稻工廠化育秧精密播種流水線”等9大系列機具與成套設備,極大提高了超級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示範推廣取得新跨越。截止2019年底,全國超級稻累計種植16.1億畝,實現了超級稻的大跨越、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以來,超級稻年均推廣面積超過1.3億畝,佔水稻種植面積的30%,有力帶動了全國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2019年全國水稻單產470.6公斤,較2015年提高11.1公斤。與常規水稻品種相比,超級稻畝均增產66.3公斤,扣除種子、增加肥料、農藥等的投入,畝均增收近150元,實現了增產增收的協調統一,對於引導水稻種植品種更新換代發揮了重要作用。超級稻成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典範和協同攻關的標杆,為保障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來源:農視網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② | 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