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如今住在舒適的房子裡、出門靠滴滴打車的你,是否瞭解那些年人們住在棚戶區、出門擠公交的日常?小編帶大家看看普陀區老百姓出行和住房的變化。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是巨大的。19 世紀末,橫貫全區的蘇州河是主要航道,但江上還沒有橋樑,過江主要依靠船渡。20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全區大規模撤渡建橋,修築馬路,建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輪渡退出了歷史舞臺,蘇州河上的擺渡成為歷史記憶。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1981年建成的西康路人行橋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攝於1986年)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1997年12月16日

蘇州河上最後一個渡口——強家角輪渡關閉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獨輪車(又稱“羊角車”)曾是真如鎮和鄰近地區交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可以坐 4 ~ 6 人。1920 年,車站路(今桃浦東路)築成後,有商號運營黃包車來往於真如火車站一帶,逐漸取代了獨輪車。1946 年,國民黨上海市政府開始淘汰黃包車,1956 年 3 月 1 日,黃包車全部淘汰。不過大家還是經常能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見它喲。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20 世紀 20 年代,電車和公共汽車開始出現在普陀區境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行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光新路上的自行車大軍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擁擠的公交車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2015年,滬上首條社區便民公交線1230路在桃浦地區試點通車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2017年12月28日,普陀區首條社區定製專線普陀社區巴士正式開始試運行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一種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軌道交通(地鐵)開始進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2005 年以後,普陀區境內先後有軌道交通 3 號線、4 號線、7 號線、11 號線、13 號線經過,極大地方便了區內居民的出行。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搭乘軌道交通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從渡河船渡到跨河大橋,從晃晃悠悠的獨輪車、黃包車到叮叮噹噹的電車,再到如今遍佈全城區的新型公交車,從自行車到出租車、小轎車、共享單車,從擁擠的客車再到便捷的、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全區交通出行的變化折射出時代變遷和城區的發展。

民以食為天,居以家為大。住房問題,往往牽動著整個家庭的神經。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昔日的普陀因大面積的棚戶區,給人印象是個“下只角”,為什麼呢?主要是與“三灣一弄,一條河”髒、亂、差的環境有關。從 1889 年起,華商就在蘇州河畔今普陀區一帶開設工廠。工業的發展,吸引了江蘇、安徽、山東等地破產農民來此謀生,在工廠附近搭棚棲身,形成滬西有名的“三灣一弄”(朱家灣、潘家灣、潭子灣和藥水弄)棚戶區。

這些棚戶的居住條件非常惡劣,有俗語說:“住的滾地龍,吃的天落水,用的臭河水,生的天泡瘡,走的爛泥路。”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潘家灣草棚的嚴重積水狀況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攝於1959年11月3日)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300 戶“水上人家”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攝於1959年12月)

長期以來,棚戶區的市政基礎設施落後。藥水弄有 2 條總弄、32 條支弄、300 餘條叉弄。弄內只有一條自然形成的狹窄、彎曲、崎嶇的爛泥小路,被稱為“閻王路”。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路面常年坑坑窪窪,垃圾、糞便遍地。弄內沒有電燈,水龍頭也僅有 2 只,因水價昂貴,大多數居民都只能食用蘇州河水,又是飲水、洗菜、淘米,又是洗衣、刷馬桶,極不衛生。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後,藥水弄的改造便被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上海市的規劃之中,解決了水、電、環境衛生等問題。第一批裝置了 15 只集體自來水龍頭,兩個蓄水池,解決了 1 萬多居民的用水困難。1951年開始,藥水弄先後裝置路燈 157 盞,90% 以上的居民家中裝上電燈,從此藥水弄不再是黑暗陰森的地方,居民也不怕晚上進出弄堂了。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自 1950 年 1 月開始,鋪設和翻修彈街路面 21 條,大大拓寬了路面,埋設3000多米下水道,使人噁心的臭水溝浜和垃圾堆也被填沒或剷平了。增設公共廁所和垃圾箱,路兩旁還植起樹木,許多居民家裡的屋前屋後築起了大小花壇。並開闢火巷,加強消防安全以防發生火災。從 1950 年起,居民積極響應全市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自動疏通陰溝,消除堆積垃圾汙泥,打掃沖洗路面,環境衛生有了顯著改善。

1985 年 7月對藥水弄實施改建,1995 年 12 月改建竣工。經過改造的藥水弄被市地名委員會命名為長壽新村。結合舊宅改造,延伸和拓寬了常德路、宜昌路和澳門路,建有 11 萬伏變電站、葉家宅泵站等市政配套設施,解決了該地區供水、供電、通訊等一系列問題,居民住房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藥水弄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1985年,藥水弄棚戶區改造工程開工典禮舉行,1995年12月竣工,更名長壽新村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1998 年,“兩灣一宅”被正式列入上海市區“365”危棚簡屋改造範圍,歷時 10 個月,完成了動遷任務,動遷成本23.8 億元,共動遷居民 8 762 戶,動遷單位 147 個,拆除居住房屋建築面積 37.64 萬平方米,拆除非居住房屋建築面積 8.45 萬平方米,創造了上海動遷投資最大、速度最快、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項歷史紀錄。昔日的棚戶已被新式公寓和大型住宅區所取代,人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兩灣一宅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中遠兩灣城

(普陀區檔案館提供)

自 2009 年 9 月以來,普陀區政府在全市首創了老舊小區環境建設“六小工程”。“六小工程”是神馬?它包括修復破損路面的“路面工程”,補種和調整綠化的“綠化工程”,集中統一架設晾衣架的“晾衣工程”,設立非機動車上鎖欄杆的“停車工程”,因地制宜增設休閒設施的“椅子工程”,以及增設小區平面位置指示牌的“門頭工程”。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除了對小區整體環境的改善,針對不成套住房居民的“如廁難、洗浴難、燒飯難”問題,又採取了屋面及相關設施改造、廚衛等綜合改造、成套改造三項工程。老小區煥發出了新光彩,越來越多的普陀老百姓過上了更舒適的生活。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椅子工程”趙家花園改造前

(普陀區房管局提供,攝於2008年7月24日)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椅子工程”趙家花園改造後

(普陀區房管局提供,攝於2009年12月22日)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滬西弄居民住房改造前

(普陀區房管局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滬西弄居民住房改造後

(普陀區房管局提供)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滬西弄居民廚房改造前

(普陀區房管局提供,攝於2012年7月5日)

帶你穿回上世紀的普陀,那時的“住”和“行”原來是這樣的……

滬西弄居民廚房改造後

(普陀區房管局提供,攝於2013年1月28日)

資料來源:上海普陀檔案

編輯:尉瀾

普陀這5條道路通過精品示範驗收!

這20項證明,基層社區組織不用開……

最受普陀人歡迎的外賣TOP10出爐啦!

小心!這種運動你中招了嗎?

普陀啟動區級機關幹部助力“三創”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