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成吉思汗之路,就是蒙古大汗-鐵木真所建立的蒙古國集權。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蒙古鐵騎征戰歐州

以蒙古大汗-成吉思汗鐵木真,創立的蒙古鐵騎軍、一個征討四方所創建的蒙古帝國。國土面積達二千八百萬平方千米,人口合計約二億(包括元朝及四大汗國)的亞洲板塊;以信仰宗教薩滿教、藏傳佛教的大蒙古國疆土領地。

建立蒙古帝國大業

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國大業——是對13世紀有蒙古乞顏部鐵木真所建立政權的歷史稱呼與定位。

其中包括:元朝、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臺汗國,最後還包括後來的北元

和其他蒙古政權

其中最主要的部族首領與政治領袖

成吉思汗(1162-1227) :本名孛兒只斤-鐵木真(意為鐵鉬金、亦稱鋼鐵),號稱元太祖、成吉思汗、元聖武帝;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出生於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族。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成吉思汗征戰亞洲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逐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被封為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為擁有四海的強大者),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

1、蒙古第一次西征之戰

蒙古第一次西征又稱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戰爭,爆發在1219年,它標示著蒙古與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貿易失敗的結果,也是“蒙古西征”的開始。

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二十萬大軍進行第一次西征、消滅花刺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流域,於1225年東歸後,在1227年消滅西夏征戰過程中,於同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中病逝,時年66歲,後秘密安葬。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諡聖武皇帝。

2、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戰

也叫長子西征(1235年~1242年)之戰,是大蒙古國的第二次西征。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元太宗窩闊臺

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任統帥,諸王子貴由、蒙哥等從徵,因為各支宗室均以長子統率軍隊,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派長子率軍從徵,所以被稱為“長子西征”或“諸子西征”。蒙古大軍實際指揮掌握在前軍主將速不臺手中,蒙古大軍兵鋒主要指向欽察和斡羅思等地。

蒙古大草原所分佈的是遊牧部簇牧民,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刺子模等國,其繼承人窩闊臺(第二任大汗)、貴由(第三任大汗)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蒙古帝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3、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

旭烈兀西征(1251~1253年),又稱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領,是蒙古帝國繼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長子西征後的第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國最後一次西征。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旭烈兀征戰

這次西征蒙古佔領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國及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

參戰地點是西亞、阿拉伯帝國半島。

1260年,蒙古帝國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

1264年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原屬蒙古帝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建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這些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被西方統稱為「蒙古帝國」。

1271年,忽必烈依據漢法,建國號「大元」,全稱「大元大蒙古國」。四大汗國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元廷又在1310年元武宗時期與察合臺汗國瓜分窩闊臺汗國,取得漠西領地。後元順帝被明朝政府於1368年逐出漢地,逃往漠北,史稱

「北元」。北元亡於1402年,其後,中原明朝長期和漠北的韃靼、瓦剌、吐魯番等汗國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帝國漠南蒙古被清朝統一。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窩闊臺之妻

大蒙帝國征戰建國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與負面效應。

大蒙古國在鼎盛時期統治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分裂時期要更加快捷發展。

成吉思汗曾經的大汗夢與幻想:普天之下皆成蒙古人的牧馬場;意思就是全部收歸其所統領板塊屬地。

據古代文獻都記載,在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中,無數的古代文明遭到徹底毀滅,無數個城池被夷為平地,根據某教授估計,在蒙古帝國的入侵下有3000萬人被殺。在蒙古帝國對西方的擴張過程中有2000萬人被屠殺;整個亞洲的人口分佈亦發生重大變化。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後代在征討收服的客觀原則上為中國所謂的大一統政權奠定了良好基礎,蒙古帝國分出來的元朝再次統一了中國。

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帝國;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後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束了雲南長期割據於中央政權的局面。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成吉思汗之女

在分裂了四百多年的中國也實現了歷史上的第七次統一,打破閉塞狀態,真正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

現位於今中國境內的金、南宋、西遼、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等,只是大蒙古國疆域的一部分,而後西遼被劃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臺汗國。

蒙古軍隊創制攻城利器——鐵火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蒙古軍隊是蒙古帝國中能征善戰的機器,它的最終目的是為最高權力執政機關服務;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練就了在草原飛縱騎射,來去如風似影的騎術,身材極為剽悍健碩;蒙古鐵騎軍更是擅長野戰、閃電戰,前後戰役達六十次左右之多,可以說是最能打仗的軍隊。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蒙古鐵騎

在平原上兩軍交戰衝鋒陷陣,更是摧枯拉朽不在話下。可是當遇上亞洲城池高牆堅不可摧的阻絕面前,鐵騎軍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效率,為了適應戰場的需求,在這種情形之下,蒙古火炮軍、火炮隊組建便應運而生。

黑火藥的發明者

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藥,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初始為粉末狀,後為顆粒狀。在採用無煙火藥以前,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火藥。

火藥最早萌芽於秦末時期,但典籍記載甚少;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煉丹術士就把微量火藥用於煉丹配屬之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道家煉丹術為求長生不老而煉製丹藥,,最後導致了火藥的發明和創造。

01、鐵火炮的來源運用與威力

鐵火炮的產生是引用拋石機發展而來。

鐵火炮是在中國宋元時期軍隊裝備的鐵殼爆炸性火器。

鐵火炮別稱震天雷。

這種震天雷用生鐵鑄成外殼,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樣式,內裝火 藥,並留有安放引火線的小孔。點燃之後,火藥在密閉的鐵殼內燃燒,產生高壓氣體,使鐵殼爆破碎片傷人,是當時威力較大的一種火器,廣泛用於攻守城戰、水戰野戰。按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耰拋擲,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從城上推下。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元朝鐵火炮震天雷

宋元時期,軍中多裝備有鐵火聤。明朝以後,在鐵火聤的基礎上,爆炸性火器有了進一步發展,陸續出現了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彈。

元代鐵火炮的製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都使用過鐵火炮。

第一次東征日本:是在1274年,元軍在忽敦等率領下,同日軍交戰於博多。據日本《八幡愚童訓》記載,元軍登岸後,指揮者居高臨下,命萬人發射短而毒的箭,一時箭如雨下,毒焰彌障。退兵時發「鐵火炮」,聲如雷霆。日本兵被這炮聲驚得目瞪耳聾,不知所措。這一仗打得日軍慘敗,而元軍也因弓矢用盡,不得不退兵。

說明震天雷暴炸威力巨大。

第二次東征日本:是在1281年,元軍在范文虎等人率領下再度東侵日本,進攻壹岐、澉浦時,曾發「鐵火炮」擊敗日軍,並殺死日將少貳資師。

恰逢此時元軍遇到颶風(龍捲風),兵士各自逃生,天災使士卒陷沒十萬人。

此戰天公不作美,巧遇天災而敗。

曾參加過這兩次戰役的日本畫家竹崎季長,戰後將親眼目睹的戰鬥場面描繪出來,並於1292年彙集成畫冊,題名為《蒙古襲來繪詞》。其中有一幅是畫元軍施放“鐵火炮”的真實場景,畫的左邊是元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間地上有一隻呈炸裂狀態的鐵火炮。這隻鐵火炮下半部還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飛起,火焰四射。從畫面上可以看出,這隻鐵火炮是兩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

震天雷四種形式(罐子式、葫蘆式、圓體式)之一的合碗式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元朝火炮

中國勤勞人民在13世紀初創制的兩個半殼合鑄雷殼的方法,在過了4個世紀之後,歐洲各國才使用它來製造炮彈。

02、拋石機與震天雷的變化替代

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這種拋石機除了拋擲石塊外,還可以拋擲圓木、金屬等其它重物,或用繩、棉線等蘸上油料裹在石頭上,點燃後發向敵營,燒殺敵人。

在火器出現後,拋石機並沒有立即從戰爭舞臺上消失,人們還利用它“力氣”大的特長,用來拋射燃燒彈、毒藥彈和爆炸彈。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用於戰事

拋石機的種類很多,通常簡稱的拋石機指的是配重式拋石機。與彈射器不同,拋石機是利用配重物的重力發射。出現於中世紀初期,使用至十五世紀,主要用於圍攻和防守要塞。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重力拋石機

拋石機的機架兩支柱間有固定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槓桿,可繞軸自由轉動。

槓桿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彈袋(類似投石帶的套子)用於裝彈。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石袋即迅速升起。當短臂重錘完全落下時,投射物從彈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三十公斤的石彈射程約140~210米,一百公斤的石彈射程約40~70米。

鐵火炮是由拋石機轉化而來。

蒙古驛站的遞送快傳制度

驛站在蒙古口中叫站赤。

從元朝第二任大汗窩闊臺即位後,命令在全國境內設置驛站。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蒙古驛站

元朝時在蒙古草原與漢地之間,闢有從和林至上都的驛站三條:帖裡幹道(蒙語意為車),全程57站;木憐道(意為馬),計38站;納憐道(意為小),計24站。

窩闊臺即位之蒙汗元年,即窩闊臺即位元年(1229~1241年),建漢地驛站、與草原牧區同時進行。

其年十一月,“敕諸牛鋪馬站,每一百戶置漢車一十具,各站俱置米倉。站戶每年一牌內納米一石,令百戶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這明顯地是針對漢地農耕百姓而發佈的。

蒙古站赤的主要任務是供應來往使臣的生活所需與交通工具,同時運送進納的顏色絲線、酒食米粟、緞匹、鷹隼等御用諸物。

管領者為乞裡合臺。

乙未(1235年),籍民(戶口統計),軍、站皆與民戶分別立籍。

此後,驛站制度不斷完善與發展,至忽必烈即位後,採用佛家奴的建議進一步發展了驛站制度,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制度,任用霍木海總管諸路驛。

至元二年(1265年),頒行了《立站赤條例》,同時大修諸地馳道;滅亡南宋之初,即在江南差撥

站戶,設立驛站。

至元十七年,詔江淮諸路設置水站。

少數民族邊遠地區,也先後開通驛道。

在陸路上則以馬、牛、驢或車載,而水道則以舟船行運。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元代驛站

沿海設置海站。

遼東行省自哈里賓(今哈爾濱)以北,至於混同江口的徵東元帥府(奴兒干城,位於黑龍江下游),則以犬曳小車行冰上,稱作狗站。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據《元史》所載,腹裡(應指中書省)計陸站175處,水站21處,牛站2處;總計全國站數約一千四百處;加上嶺北、土蕃等處,應在一千五百處以上。

急遞鋪快傳驛遞

急遞鋪是為傳達快遞文書而設置的驛鋪。

章宗泰和六年(1206)初置急遞鋪,腰鈴轉遞,日行三百里,非軍期河防不許起。忽必烈循之,取不能當差貧戶,除其差發充鋪兵;不足,於漏籍戶內補差。隨處官司,設傳遞鋪驛,每鋪置鋪丁五人。鋪卒腰繫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齎文書疾行。沿途的車馬行人,聽到鈴聲,立即避讓路旁。下一個站的鋪兵聽到鈴聲,立即整裝以待。一俟公文到鋪,便像接力賽一樣,繼續前傳。同時在特置的文書上註明到鋪的日期、傳遞鋪兵的姓名,以備查驗。

急遞文書規定每晝夜行四百里。它的傳遞速度,比宋、金時期都要快些。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驛站速傳

這種急遞鋪和中原漢地的驛站百里加急差不多,馬上飛遞字樣以每天最低速度快傳300裡,最快可疊加到500裡,500裡以上被視800里加急傳送。

成吉思汗之路古道線路圖

蒙古大汗-鐵木真所征服的世界板塊線路,是古代成吉思汗大軍征戰亞歐大陸,創造了歷史的非凡奇蹟。

在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大軍四處征戰,所向披靡,軍隊在將領哲別和速不臺的帶領下穿過格魯吉亞,往東來到裡海旁邊的阿塞拜疆。險峻的高加索山脈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這裡海拔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無法穿行。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俄羅斯高加索山脈

最後他們利用計謀,找到靠近裡海的一條小路,一邊劈山開路,一邊前進,最後穿越了險峻的高加索山脈,到達高加索山北面的俄羅斯大草原腹地。

這裡的高加索山脈是通往歐州橋樑分界線。

高加索山脈:歐洲第一高峰——高加索山脈。其主軸分水嶺為南歐和西亞的分界線。位於黑海與裡海之間。呈西北-東南向橫貫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三國。屬阿爾卑斯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山系。長約1200千米,寬200千米,山勢陡峻,海拔大都在3000米~4000米。

大高加索山脈:是亞洲和歐洲的地理分界線,從黑海東北岸,即在俄羅斯塔曼半島至索契附近開始往東南偏東延伸,直達裡海附近的巴庫為止。

小高加索山脈:幾乎與大高加索平衡排列,兩者由隔開了科爾基斯和庫拉-阿拉斯低地的蘇拉姆山脈所連接; 在小高加索山脈東南方矗立著塔雷什山脈,是厄爾布爾士山脈的西北部分; 小高加索山脈和亞美尼亞高原構成了外高加索高地。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之路,創立蒙古帝國疆域,躍居到世界歷史巔峰。

▲成吉思汗古道

成吉思汗之路是大蒙古帝國所走過輝煌燦爛的征服世界古道,更是連接、聯通東歐、東亞、中東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世界橋頭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