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落日」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真相

唐朝覆亡真相引言

 唐朝建立於618年,亡於907年,共290年。歷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共20帝,在中宗與睿宗之間曾有武周政權。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朝還積極發展對外關係,使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但如此強大的帝國也難逃衰落、滅亡的結局,是什麼原因呢?自唐亡以後,人們就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今天讓我們從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唐朝的滅亡,以探尋其滅亡的真相。

盛世氣象(1)

唐朝的建立者李淵(566—635年)是隋朝太原留守,隋朝宗室貴族。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他趁隋末天下大亂的局面,起兵西入長安,立楊侑為帝,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獨掌大權。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殺。五月,李淵逼迫楊侑禪位,自己稱帝建國,國號“唐”,李淵就是唐高祖。

唐朝建立時,天下依然是群雄並爭,戰亂不止。所以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平定各地的叛亂,統一全國。在高祖在位的九年裡,甚至到了太宗貞觀初年,唐朝還主要以平叛為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在唐初十年裡,唐高祖、太宗先後剿滅西北的薛舉、薛仁杲父子,河西走廊的李軌、山西的劉武周、黃河流域的竇建德、河北的劉黑闥、江淮的輔公、北部的梁師都、黃河流域的王世充、江淮的杜伏威、南朝梁代後裔蕭銑、嶺南的馮盎、招降幽州的羅藝等,全國始告統一。

唐太宗常把隋朝當作一面鏡子,隋朝的迅速興亡,給他留下深刻的教訓,尤其是農民大起義,使他充分認識了民眾所蘊含的巨大威力。得罪了民眾,即使像隋煬帝那樣集全部威權於一身的帝王,也難逃亡國身死的命運。他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國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為此,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開創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年號,太宗在其統治時期,社會出現了太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史書中對“貞觀之治”是這樣描述的:“貞觀初年,全國人口不到三百萬戶,一匹絹能換一斗米。到了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四、五分錢,牛馬滿山坡,人出行幾千裡都不需買糧食,周邊少數民族歸附者有120萬人。這一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只有29人,社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這種繁榮穩定局面的出現,是與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有方分不開的。他的具體措施有:在政治上,任用賢能、善於納諫。太宗任命房玄齡、杜如晦等德才兼備之人出任宰相,同時,虛心接受以魏徵為代表的大臣對自己提出的意見。重視吏治,注重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嚴懲貪官汙吏。在經濟上,繼續推行均田制,大力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在軍事上,打敗強敵突厥,解除北方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626年,益州地方官奏稱僚人反叛,請發兵進攻,他不許出兵,說:“僚人居深山,時出掠搶,相沿成習,不算反叛。地方官如果公平對待,自然相安無事,那可輕動干戈,殺害他們。”唐太宗對待少數民族寬厚持平,因此,少數民族紛紛來朝,並尊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對自己的成功總結了五條經驗:一是不嫉妒比自己強的人;二是充分發揮人的長處;三是尊敬賢能之人,憐憫不肖之人;四是不厭惡正直的人;五是沒有狹隘的華夷觀念。太宗對自己的概括,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對於一名權力高度集中的君主,能夠做到這些相當難能可貴。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貞觀之治”出現的必然性。

太宗之後的高宗、武后統治時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為“開元盛世”的出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唐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太宗的第九子,即位後,繼續按其父親的治國之道行政,後來由於身體原因,皇后武則天(624—705年)開始輔助高宗處理朝政,併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由於武則天在高宗病逝後,先後廢立中宗、睿宗,並於690年,改國號為“周”,自立為皇帝,歷史上對武則天頗多微詞,傳統史家批判她篡奪李唐政權的行為,並認為武氏任用酷吏,實行酷政,陷害忠良,迷信福瑞,大興土木,耗費民力等等,將她貶得一無是處。這些言論並非空穴來風。比如,武后確實賞識並重用過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也確實迷信福瑞,大造明堂,多修造像,給社會造成一些消極影響。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並沒有出現停滯、倒退,相反,是繼續向前發展的。

從這一點上看,她的統治是值得肯定的。為維護統治,武則天實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發展科舉制,武則天親自策問貢舉人,舉行殿試,增開武舉。她還多次派人到各地搜訪人才,並不經考試直接任用。她還加大對官員和軍隊的監督,具體方法就是賦予肅政臺(即御史臺)更大的權力,使他們對文武百官、各地軍隊有較為獨立的監督權力,便於朝廷對官員和軍隊的管理。她繼續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使經濟持續發展,人口由380萬戶增長到615萬戶。高宗、武后的統治,推動了唐朝的進一步發展,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宮殺掉亂政的張易之、張昌宗等,擁立唐中宗李顯即位,恢復唐國號和一切唐舊制。但中宗並不信任這些舊臣,專寵韋皇后及安樂公主。韋皇后欲效武則天故事,準備臨朝稱制,但除了暴行之外,並無武則天的政治才能。

她們毒殺唐中宗後,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盡殺韋后黨徒,連幼兒都殺死。李隆基(685—762年)後來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就是唐玄宗。由於他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國家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年間,玄宗善用賢人,任用姚崇、宋、張嘉貞、韓休、張九齡為相,這些人各有所長,有的忠言直諫,有的守法不阿,有的善於吏治,對玄宗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實施,都起到了參謀與協助的作用。玄宗反對浪費、精簡機構、節約開支;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官的選拔與監督。在經濟上,玄宗主張興修水利,在邊境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屯田,發展生產。此外,玄宗在邊疆地區設置大的軍區,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並以此保證中原與西域、中亞地區的道路暢通。由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開元時期的人口大量增加。到開元20年,全國民戶數量為780萬戶,人口4500萬,比唐初戶數增加了一倍半以上。

但是,比起唐太宗、武則天來,會發現唐玄宗身上有許多缺點。唐太宗經常以“守成難”“慎終如始”警戒自己;武則天執持政柄,權不下移。玄宗卻恰恰相反,在開創盛世局面以後,便不思進取,產生了驕傲自滿和怠政的情緒,驕侈心代替了求治心。所以玄宗從天寶年間起,在朝中開始重用李林甫、楊國忠一類的奸臣,在外則賦予胡人安祿山以較大的權力。

李、楊二人在朝中打擊異己、陷害忠良、賄賂公行,使朝政日趨腐敗,安祿山一面表示效忠朝廷,一面招兵買馬,集結力量,企圖自立。而唐玄宗卻視而不見,仍沉浸在開元盛世的自豪與滿足之中。在內有奸臣當道,外有叛匪磨刀的形勢下,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