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笔者介绍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周漠

北京人,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学中文系教材。文物鉴定受业于前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于古物、风俗、传统文学方面小有所就,曾于1998年至今,在各收藏类期刊杂志、报纸论坛上发表文章数万字。2014-2015年,座客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嘉宾,为广大收藏爱好者鉴定点评古代玉器、文玩杂项等收藏品。现自营“观璟堂”古玩店,在业界颇受好评。

鉴定范围:高古玉器,明清玉器,当代玉器

夏商玉器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玉环,大概是玉环或玉璧的形状。但内缘有一圈凸起的立面,立面的高低以及璧肉的宽窄差别很大,如果没有中间的孔洞,看起来有点像ufo的形状。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一 殷城妇好墓出土的有领玉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二 殷城妇好墓出土的有领玉壁

我们最早见到这种形状的玉环,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妇好墓。出土了这种有领的璧环20余件,后来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以及再后来的成都金沙遗址,都发现了数量很大的此类璧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三 殷城妇好墓出土的有领玉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四 成都金沙遗地出土的有领玉璧

当时的名称也比较混杂,考古发掘报告中,有的将其称之为“异形璧”,有的将其称之为“凸缘玉环(璧、瑗)”,有的称之为“臂环”、“玉钏”,有的称之为“凸唇环”,还有的将其称之为“T字环”,甚至称之为“玉器座”,种种不一。

“凸缘环”和“凸唇环”的意义不难理解,都是因为他们的内缘凸起,像口唇一样。“T字环”是因为这类玉环的横断面像英文的“T”字形,因此命名。近几年的出版物中,大多数将其定名为“有领玉环”,像衣服竖起的领子一样,很形象,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个名字。

有领玉环自问世以来,好像就从来没有受到过学术界的重视。大多数论文只是在讨论商周玉器的时候,会捎带着讲一讲这种玉环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也无外是两种结果,第一种是由中原地区流传至西南巴蜀地区。理由是,中原地区已经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而西南边陲还相对落后。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五 成都金沙遗地出土的有领玉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六 四用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有领玉璧

第二种论点与之相反,理由是西南地区出土有领玉环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原地区。因此,是中原地区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

其实,笔者认为,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常识,那就是玉环的材质。如果是西南地域文明影响了中原文明,那么一定会在中原地区见到西南地区相同材质的玉环。

比如殷墟妇好墓,就有石家河文化的玉凤、齐家文化的玉璜、龙山文化的玉钺等等。但是,没有。中原地区的商周墓葬出土的此类有领玉环没有一件是金沙或者三星堆玉器所相同的玉料。因此,是中原地区的造型传播到了西南地区,并且发扬光大,这一点应无谬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八 作者收藏的广西骆越文化有领玉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九 作者收藏的广西骆越文化有领玉璧

杨建芳先生在1994年第二期的《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一篇《略论有领玉环起源、传播与用途》的小文。

这也是笔者见到的唯一一篇专论有领玉环的文章。杨先生更确切地指出了这种有领玉环起源于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图十),后随着龙山文化西进传播至中原地区。

后又经中原地区向外传播至四川盆地、江西赣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图十一)以及东南亚一带。到了两汉时期,有领玉环在中原几乎绝迹,却在云南开始盛行,这种传播路线与笔者的认知基本相同,因为在殷墟妇好墓也同样能见到完全一样的龙山文化玉器。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十 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出土的 有领玉环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十一 广西武码县马头元龙坡出土的 有领玉环

然而却有一个例外。1976年,我们的文物工作者在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征集到了一件碧绿色的有领玉环(图十二)。

专家鉴定此件玉环隶属齐家文化遗物,现收藏于临复州博物馆,并被标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不过与典型的齐家文化玉器相比,这件玉环“制作精良、切割规整、方圆有度、打磨光滑。”似乎脱离了齐家文化玉器“制作粗犷、打磨粗糙的风格。”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十二 甘肃临复州博物馆收藏的有领玉环

有领玉环的传播经历了东→中→西南→南向的传播过程。然而,又为何会出现在数千里之遥的西北地区?这实在令人费解。

除了传播过程令人费解,它的起源也有诸多难解之处。学界的结论基本认同是装饰之用,类似于手镯,并且有防御的功能。

佩戴在手腕上这一点没什么疑问,无论是其内径的尺寸和出土时位于骨骸手臂的位置,都可以佐证。

然而这样一个带着尖锐边刃的手镯真的适合长期佩戴吗?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把一张光盘套在手腕上的感觉?一定会为我们的行动坐卧走带来诸多不便。如果是为了防御而临时佩戴,那么谁又能忽然遇到野兽攻击的时候,再找时间把他临时佩戴在手腕上呢?

所以,长期佩戴用以装饰或者仓促之间的临时佩戴用以防御,个人觉得都不合情理。而唯一能满足它佩戴需求的,就是在不仓促的情况下临时佩戴,这是最大的可能。

那究竟是何种情况,能满足它这种特殊的佩戴需求呢?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终于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捕鱼。

撒网捕鱼的方式在世界渔猎史上至少流传了数千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原始社会也几乎是最简便而回报最大的方法,广袤的中国大地自然也并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渔猎的方法愈加多样,但是这种最为原始的方法,在一些小范围的湖泊区域依然盛行,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撒网捕鱼的网有一段很长的能收放自如的引线。撒网之前和收网之后,这段长长的引线就需要缠绕在手腕上以备再需。但是原始时代,粗糙的麻绳反复在手腕上缠绕收放,无疑会对皮肤造成很大的损伤,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如果在手腕上佩戴一种扁宽的手镯,就能保护皮肤不受伤害。

而在手镯之上再加一节凸起的构造,那么还能同时对麻绳起到防滑防脱落的作用。

故而有领玉环的这种特殊形制的手镯,可以判定是先民在长期的渔猎生产活动中,而制造的特殊工具。这种工具并不是必备工具,同时玉石的稀缺性也不能使之成为人人都拥有的渔猎工具,而只在极少数的领袖和高级技工中沿用。因此,前面专家推断,这种有领玉环是作为装饰之用,亦或是作为防御攻击的武器,都是值得商榷的结论。

从有领玉环的传播过程来分析,我们依然能够证明这个结论:

1,有领玉环起源于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山东地区是丘陵地貌,同时又是黄河下游流域,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并行,因此有渔猎文明的先民发明了这种有实用功能的玉环。

2,随着龙山文化西进至中原地区,有领玉环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脱离了实用功能,变成了高级的装饰品和收藏品,不但选材变得精良,还加刻了很多纹饰。残破的有领玉环也被改刻成各种佩饰(图十三、十四)这在殷墟妇好墓中屡见不鲜。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十三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有领玉环改制的鱼形磺

无法忽视的夏商玉器类别——玉器鉴定专家周漠谈有领玉环起源之谜

图十四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有领玉环改制的龙形佩

3,从中原地区再度传播到西南及东南地区。巴蜀、百越地貌阡陌纵横,大小湖泊河流不计其数,因此当地的居民又重新发现了它的实用功能,故而大量制作达到了最高度的繁荣。

综上所述,有领玉环无疑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起源到衰落,它见证了上下数千年的渔猎文明,也为我国璀璨的玉器文化中增添了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