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筆者介紹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周漠

北京人,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自學中文系教材。文物鑑定受業於前國家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先生,於古物、風俗、傳統文學方面小有所就,曾於1998年至今,在各收藏類期刊雜誌、報紙論壇上發表文章數萬字。2014-2015年,座客北京電視臺《拍寶》欄目嘉賓,為廣大收藏愛好者鑑定點評古代玉器、文玩雜項等收藏品。現自營“觀璟堂”古玩店,在業界頗受好評。

鑑定範圍:高古玉器,明清玉器,當代玉器

夏商玉器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玉環,大概是玉環或玉璧的形狀。但內緣有一圈凸起的立面,立面的高低以及璧肉的寬窄差別很大,如果沒有中間的孔洞,看起來有點像ufo的形狀。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一 殷城婦好墓出土的有領玉環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二 殷城婦好墓出土的有領玉壁

我們最早見到這種形狀的玉環,是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出土了這種有領的璧環20餘件,後來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以及再後來的成都金沙遺址,都發現了數量很大的此類璧環。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三 殷城婦好墓出土的有領玉環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四 成都金沙遺地出土的有領玉璧

當時的名稱也比較混雜,考古發掘報告中,有的將其稱之為“異形璧”,有的將其稱之為“凸緣玉環(璧、瑗)”,有的稱之為“臂環”、“玉釧”,有的稱之為“凸唇環”,還有的將其稱之為“T字環”,甚至稱之為“玉器座”,種種不一。

“凸緣環”和“凸唇環”的意義不難理解,都是因為他們的內緣凸起,像口唇一樣。“T字環”是因為這類玉環的橫斷面像英文的“T”字形,因此命名。近幾年的出版物中,大多數將其定名為“有領玉環”,像衣服豎起的領子一樣,很形象,我個人比較贊同這個名字。

有領玉環自問世以來,好像就從來沒有受到過學術界的重視。大多數論文只是在討論商周玉器的時候,會捎帶著講一講這種玉環的傳播過程。傳播過程也無外是兩種結果,第一種是由中原地區流傳至西南巴蜀地區。理由是,中原地區已經到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而西南邊陲還相對落後。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五 成都金沙遺地出土的有領玉環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六 四用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有領玉璧

第二種論點與之相反,理由是西南地區出土有領玉環的數量遠遠大於中原地區。因此,是中原地區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響。

其實,筆者認為,持有第二種觀點的學者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常識,那就是玉環的材質。如果是西南地域文明影響了中原文明,那麼一定會在中原地區見到西南地區相同材質的玉環。

比如殷墟婦好墓,就有石家河文化的玉鳳、齊家文化的玉璜、龍山文化的玉鉞等等。但是,沒有。中原地區的商周墓葬出土的此類有領玉環沒有一件是金沙或者三星堆玉器所相同的玉料。因此,是中原地區的造型傳播到了西南地區,並且發揚光大,這一點應無謬誤。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八 作者收藏的廣西駱越文化有領玉環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九 作者收藏的廣西駱越文化有領玉璧

楊建芳先生在1994年第二期的《中國文物報》上發表了一篇《略論有領玉環起源、傳播與用途》的小文。

這也是筆者見到的唯一一篇專論有領玉環的文章。楊先生更確切地指出了這種有領玉環起源於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圖十),後隨著龍山文化西進傳播至中原地區。

後又經中原地區向外傳播至四川盆地、江西贛江流域、東南沿海地區(圖十一)以及東南亞一帶。到了兩漢時期,有領玉環在中原幾乎絕跡,卻在雲南開始盛行,這種傳播路線與筆者的認知基本相同,因為在殷墟婦好墓也同樣能見到完全一樣的龍山文化玉器。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十 山東大汶口和龍山文化出土的 有領玉環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十一 廣西武碼縣馬頭元龍坡出土的 有領玉環

然而卻有一個例外。1976年,我們的文物工作者在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鄉新莊坪徵集到了一件碧綠色的有領玉環(圖十二)。

專家鑑定此件玉環隸屬齊家文化遺物,現收藏於臨復州博物館,並被標定為國家二級文物。不過與典型的齊家文化玉器相比,這件玉環“製作精良、切割規整、方圓有度、打磨光滑。”似乎脫離了齊家文化玉器“製作粗獷、打磨粗糙的風格。”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十二 甘肅臨復州博物館收藏的有領玉環

有領玉環的傳播經歷了東→中→西南→南向的傳播過程。然而,又為何會出現在數千裡之遙的西北地區?這實在令人費解。

除了傳播過程令人費解,它的起源也有諸多難解之處。學界的結論基本認同是裝飾之用,類似於手鐲,並且有防禦的功能。

佩戴在手腕上這一點沒什麼疑問,無論是其內徑的尺寸和出土時位於骨骸手臂的位置,都可以佐證。

然而這樣一個帶著尖銳邊刃的手鐲真的適合長期佩戴嗎?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把一張光盤套在手腕上的感覺?一定會為我們的行動坐臥走帶來諸多不便。如果是為了防禦而臨時佩戴,那麼誰又能忽然遇到野獸攻擊的時候,再找時間把他臨時佩戴在手腕上呢?

所以,長期佩戴用以裝飾或者倉促之間的臨時佩戴用以防禦,個人覺得都不合情理。而唯一能滿足它佩戴需求的,就是在不倉促的情況下臨時佩戴,這是最大的可能。

那究竟是何種情況,能滿足它這種特殊的佩戴需求呢?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終於得到了一個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捕魚。

撒網捕魚的方式在世界漁獵史上至少流傳了數千年,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原始社會也幾乎是最簡便而回報最大的方法,廣袤的中國大地自然也並不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漁獵的方法愈加多樣,但是這種最為原始的方法,在一些小範圍的湖泊區域依然盛行,相信大家也都有所瞭解。

撒網捕魚的網有一段很長的能收放自如的引線。撒網之前和收網之後,這段長長的引線就需要纏繞在手腕上以備再需。但是原始時代,粗糙的麻繩反覆在手腕上纏繞收放,無疑會對皮膚造成很大的損傷,從而影響工作效率。但是如果在手腕上佩戴一種扁寬的手鐲,就能保護皮膚不受傷害。

而在手鐲之上再加一節凸起的構造,那麼還能同時對麻繩起到防滑防脫落的作用。

故而有領玉環的這種特殊形制的手鐲,可以判定是先民在長期的漁獵生產活動中,而製造的特殊工具。這種工具並不是必備工具,同時玉石的稀缺性也不能使之成為人人都擁有的漁獵工具,而只在極少數的領袖和高級技工中沿用。因此,前面專家推斷,這種有領玉環是作為裝飾之用,亦或是作為防禦攻擊的武器,都是值得商榷的結論。

從有領玉環的傳播過程來分析,我們依然能夠證明這個結論:

1,有領玉環起源於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山東地區是丘陵地貌,同時又是黃河下游流域,漁獵文明和農耕文明並行,因此有漁獵文明的先民發明了這種有實用功能的玉環。

2,隨著龍山文化西進至中原地區,有領玉環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脫離了實用功能,變成了高級的裝飾品和收藏品,不但選材變得精良,還加刻了很多紋飾。殘破的有領玉環也被改刻成各種佩飾(圖十三、十四)這在殷墟婦好墓中屢見不鮮。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十三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有領玉環改制的魚形磺

無法忽視的夏商玉器類別——玉器鑑定專家周漠談有領玉環起源之謎

圖十四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有領玉環改制的龍形佩

3,從中原地區再度傳播到西南及東南地區。巴蜀、百越地貌阡陌縱橫,大小湖泊河流不計其數,因此當地的居民又重新發現了它的實用功能,故而大量製作達到了最高度的繁榮。

綜上所述,有領玉環無疑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起源到衰落,它見證了上下數千年的漁獵文明,也為我國璀璨的玉器文化中增添了一段濃墨重彩的華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