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坛“万人迷”,45岁才开始写作,村上春树是他的“铁粉”

第一次看到雷蒙德·钱德勒这个名字,是十多年前在毛尖女士的电影随笔《非常罪非常美》里。

毛尖说,雷蒙德·钱德勒来到好莱坞,侦探电影的福尔摩斯时代开始没落。滴水不漏的推理不流行了,雷蒙德的电影是另一种风格:每一个场景都令人难忘,每一句对白都精彩至极,每一个角色都有特殊的眼神。这让电影中原本经不起推敲的逻辑、不清不楚的故事变得莫名地掠夺人心。

很遗憾,通过电影知道钱德勒,也没有太多关注,直到最近读了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才发现当年错过了一位大师。

20世纪文坛“万人迷”,45岁才开始写作,村上春树是他的“铁粉”

村上春树是他的“铁粉”

很多人的印象里,看电影比看书更轻松。但钱德勒的书,比看电影过瘾。

钱德勒用教科书级别的洗练文笔,塑造了“硬汉侦探”马洛的经典形象,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言人之一。在世界文坛上,有一种以钱德勒命名的文风就叫作“钱德勒式”,那句耳熟能详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一开始就是写的钱德勒。

凭借《漫长的告别》,钱德勒超越类型小说家,成为经典文学大师,收割了无数大师粉丝。

在亚洲地区,村上春树是钱德勒最为抢眼的书迷。村上春树曾公开表示:“钱德勒是我的崇拜对象,我读了十几遍《漫长的告别》。”《漫长的告别》和另外两本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卡拉马佐夫兄弟》被村上春树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本书”。

除了表达喜爱,村上春树还身体力行推广钱德勒。2006年,村上春树花费巨大心血,亲自把《漫长的告别》翻译成日文予以出版,首印量就突破十万册,在日本掀起了钱德勒阅读热潮。不仅读钱德勒,翻译钱德勒,春上春树创作时也刻意模仿钱德勒。村上坦承自己的《寻羊冒险记》中使用了“钱德勒的方法”。

其实不止村上春树,加缪、毛姆、艾略特、奥尼尔、钱锺书、保罗·奥斯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罗伯特·帕克……作为20世纪文坛“万人迷”,众多一线的文学大师都奉钱德勒为文学偶像。

钱德勒对中国文艺界也影响颇深,据说20世纪80年代钱锺书先生就倡导把钱德勒翻译到国内来,当时内地出版过几部钱德勒的小说,译者都是傅惟慈、董乐山这样的大家。中国女诗人巫昂甚至把《漫长的告别》英文版的一段文身在背上。

大器晚成,45岁才开始写作

钱德勒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45岁时从未涉足写作的他开始挥笔写作侦探小说,第一篇短篇小说《勒索者不开枪》刊登在通俗文学杂志《黑面具》,之后他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1939年,51岁的钱德勒出版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大受追捧。随后是《再见吾爱》《高窗》《湖底女人》《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无可争议的代表作,也是他最为得意的作品,斩获了1955年爱伦·坡奖。小说中,孤独不羁的硬汉侦探马洛,在酒吧遇见了神秘优雅的酒鬼莱诺克斯,由此展开一连串谋杀与追寻。

读这本书,第一眼看到侦探破案经过,第二眼看到友情和爱情,第三眼则看到了个人和世界之间永恒的对抗。村上春树曾说,《漫长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

《漫长的告别》创作于1954年。这一年,比钱德勒大18岁的妻子因病离世,他倍感孤独、压抑,沉迷于酒精,之后一度中断写作,隔年自杀未遂。

在巨大的悲痛中,钱德勒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达到了巅峰,“不管怎样,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能写出心里所想,只要我想写,就能完美地写出来,用被人模仿和剽窃的文风继续写下去。从某个时候开始,模仿我的人写的东西使得我自己反而更像个模仿者。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努力到达谁都不能追赶上来的境地。”

读客经典文库推出的《漫长的告别》插图珍藏版。《教父》译者姚向辉的全新译本,精准展现硬汉派洗练文风;6幅手绘美漫风彩色插画,生动还原硬汉派文字精髓;贴心制作的“马洛的洛杉矶地图”,全景呈现钱德勒笔下的罪恶之城;更随书附赠钱德勒书迷珍藏手册,带你了解钱德勒的方方面面。

一杯酒,一个承诺,一场男人之间的友谊;一张巨额钞票,一个美梦,一连串谋杀。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文/张翠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