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全面瞭解“十四五”規劃深厚宏大歷史背景

面對深刻變化的世情、國情,面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必須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的情況及影響。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在規劃性質和功能定位、規劃編制方法和程序、規劃內容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使“十四五”規劃更加適應時代的要求,更加符合發展規律,更加反映人民的意願。

全面瞭解深厚宏大的歷史背景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每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都是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重要縮影,是觀察中國經濟變遷的重要切入點。回顧已完成的12個五年規劃(計劃)和正在實施的“十三五”規劃,不僅能描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國家發展的規律。

五年規劃(計劃),是國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也是一種綱領性文件。但五年規劃(計劃)並非起源於中國,也非中國獨有。雖然說五年規劃(計劃)是一種舶來品,但其在中國堅持的最持久,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編制五年規劃(計劃)最多的國家。

前蘇聯

事實上,20世紀20年代,斯大林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是按計劃進行的”,其後在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並通過了1928-1932年國民經濟計劃,標誌著五年計劃的誕生,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劃建設的開端。

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前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綜合起來看,前蘇聯五年計劃模式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計劃體制成為指導經濟運行的唯一合法機制,市場最終被完全排除在資源配置方式之外;

二是集中主要力量推進工業化建設,重工業尤為突出;

三是資源嚴重向工業傾斜,造成經濟發展失衡,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增長率大幅下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鑑,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也成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樣板。其實,非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五年計劃,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非社會主義國家,也曾經或正在用五年計劃來指導經濟社會發展。

韓國

比如,韓國從1962年到1997年制定實行了七個“五年規劃”。在“三五”和“四五”計劃時期,韓國經濟開始走上騰飛之路,國家綜合實力急速上升。韓國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注重計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形成了“資料蒐集整理—編制計劃草案—評審調整—綜合調整—審定批准”的一整套計劃編制程序。

印度

再如,印度從1951年起實行五年計劃,除了1990至1992年的短暫中斷,到目前為止已經實施了11個五年計劃,目前正處於“十二五”計劃(2012-2017年)期間。印度五年計劃的制定過程雖由少數政治精英和學術精英主導,由總理拍板,但如今印度也注重採納來自地方意見。

20世紀90年代以後,印度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五年計劃也開始轉型,力圖使五年計劃的關注的焦點“從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產量和人均GDP轉向提高人類福利”,但在趕超中國、建設經濟強國的抱負之下,推動經濟高增長仍是五年計劃核心目標,並沒有完成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向以公共服務為中心轉型。

馬來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目前正處於第11個五年計劃(2016至2020年)期間,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0年左右確立先進國家的地位。馬來西亞“十一五”的內容包括,在2020年將佔比為40%的最低收入群體月均收入翻倍,五大經濟特區吸引投資2630億馬幣並創造47萬新的工作崗位,增加公共事業領域的殘疾人員工數量(從現有的4000人增加到16000人),公立和私立醫院的床位數量增加25%,興建至少80間新學校等等。對比可以發現,馬來西亞的經濟計劃正是印度想要轉型的方向,而且內容指標都非常務實、具體,可以直接量化,這也給計劃的實施和考核提供了明確參照。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然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難做長期規劃。在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下,制定五年以上的長期規劃並加以落實幾乎難以想象。 正如《福布斯》一篇文章曾寫道:“我們目前的體制不能實施類似五年規劃的方案,因為我們無法讓政客承擔責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恩格爾也曾說:“在中國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之時,美國人只在為下一屆選舉規劃。”這是因為,英美為代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崇尚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認為國家干預不僅不能消除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而且會限制市場經濟的功能發揮和自我調節。不過,國家會通過一些稅率及貨幣政策來解決自由市場模式造成的各種經濟問題,緩解經濟和社會危機。德、法等代表歐洲大陸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則反對自由放任,主張自由原則和國家有限干預原則的結合,既要保證經濟效率,又要注重社會公平。如法國政府從二戰結束至今,曾制訂了眾多長期、短期的經濟計劃,但後期法國經濟增長趨緩,計劃也陷入了危機,對於國家的長期經濟計劃變為了對於城市大區的規劃和國內區域經濟的規劃。

中國

再把目光轉向中國,我國從1953年開始編制中長期計劃,目前已連續編制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目前來看,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五年一個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已經連續編制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不僅如此,而且從“十四五”開始,我國還將繼續編制6個五年規劃,總共要在第二個“一百年”編制19個五年規劃,統領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個歷程。

具體來看:

“一五”計劃的實施,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三五”至“五五”計劃的實施,為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

“七五”計劃後,我國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

“九五”期末,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人均GDP達到850美元,進入世界銀行劃分的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十一五”時期,我國實現了從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跨躍。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併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第一城市國情國策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