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臘抗日活動區

康大臘山(後也稱康大砬子)位於蛟河市松江鎮西南側,海拔1233.04米,是老爺嶺山脈在蛟河市境內的最高峰。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6年初夏,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在師長曹國安帶領下,開進康大臘山區開闢抗日遊擊區。同年7月3日大隊離開蛟河,轉戰於南滿,留下共產黨員特務連指導員張萬友和七八名戰士,繼續在康大臘地區開展抗日活動。

康大臘抗日活動區

張萬友為了開闢抗日據點,帶領隊員深入山區居民中,一面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一面幫助貧困農民生產勞動。當地農民都把他當做知心人,稱他張指導員。

張萬友善於做宣傳教育工作。為了宣傳抗日政策,經常和群眾在一起促膝談心。一是堅持同群眾一起參加勞動,邊勞動邊向群眾宣傳;二是抓住有利時機開展宣傳鼓動工作。他看哪裡幹活人多,就到哪裡同群眾一起勞動,幫助群眾鏟地、割地、割草等,向群眾揭露日寇侵略東北的罪行,他指出:“只有大家團結起來,把日本鬼子趕走,我們才能解放,過上好日子。”他為了宣傳抗日政策,經常和群眾在一起促膝談心,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喚醒群眾抗日覺悟,破壞日偽政府推行的各種反動政策。

1936年9月張成友組建“紅軍聯盟朋友會”,入會的青壯年有32人,張萬友為會長。不久,他又在康大臘四道溝裡建起十多個地蹌子,組織抗日遊擊隊,成立了康大臘抗日根據地。在這期間,他還聯合擁有130多人的“戰北野”匪隊,共同打退了日偽軍警的討伐。

隨後,張萬友又廣泛發動群眾建立起抗日農民會、婦女會、兒童團,這些群眾組織是紅軍聯盟朋友會的得力助手,每天除做些支援抗日活動外,還學文化、一起唱抗戰歌,張萬友教兒童團的第一堂課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1937年敵人嚴密封鎖康大臘山區交通,致使當地給養中斷,抗日群眾處境十分艱難。這時有張運等幾個意志薄弱者相繼叛變,在封鎖中張萬友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繫,對“戰北野”匪隊又缺乏高度警惕,於同年5月被殺害。

康大臘抗日活動區


康大臘抗日活動區

圖為康大臘抗聯遺址

1935年6月至1937年5月間,張萬友率領游擊隊員在這裡堅持了近兩年時間的抗日鬥爭,至今留下了可歌的事蹟和遺址,在康大臘山上,還保存著當年游擊隊的瞭望哨遺址、居住址、隊部址等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