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国人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标志

100年前的今天,一场口号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游行示威轰轰烈烈地在北京上演,史学界将其称之为“五四运动”。

无疑,“五四运动”是国人开始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标志,面对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和内在变革,许多知识份子和仁人志士,满怀济世救国的忧患意识,但是在国难和混乱中,他们由失望变成了完全的绝望,整个中国充斥着“万马齐喑”的悲观氛围。

“五四运动”:国人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标志

知识分子们深感报国无门,他们认为必须唤醒民众,实行变革,而国难当前,执政者却无动于衷,恰在此时,“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利益未被列强考虑,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如今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会看到,“五四运动”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五四运动”:国人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标志

首先,这场运动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也推动了当时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比如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盛行,政治和文学的发展,而其次则是各种“新思维”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也是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再次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同时,一些文学巨匠和社会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五四运动”:国人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标志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五四运动”不免也有着它消极的一面,一些激进份子认为现实世界无可救药,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反对中庸之道,急于走捷径,主张砸烂一切,开始了文化层面的全盘西化,换言之,“五四运动”其实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在促进国人思想觉醒的同时,也间接开始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破坏,以至于毁灭,从这个角度来说,“五四运动”其实是失败的,而“五四运动”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思考,则依旧在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