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導語: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的,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我們已經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對於人們來說,我們能從新聞當中瞭解剛剛發生的事,或者近期發生的事;我們能從史書典籍中瞭解過去的歷史;對於信息來說,一切的過去皆成歷史,那麼,前秦時期是如何進行信息傳播的?我們來了解下先秦時期新聞傳播技術:

先秦時期,經濟文化等社會多領域層面發展,各技術領域也相較之遠古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新聞傳播需求日益增強,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的技術的萌芽、產生和發展,這主要包括物質性傳播技術和非物質性傳播技術;傳播技術的進步既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爭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和手段,從而加重了該時期的社會固化程度,不利於社會階層的流動發展。

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結繩記事是原始社會新聞的雛形

狹義上的先秦是指夏朝其至秦朝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中原及周邊地區的人群已經由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轉向了一定程度上的文明開化,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必要因素已經開始產生,也由此產生了新聞傳播的需求;這樣的需求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的技術的產生,立足於具體的文字以及器物的新聞傳播物質性技術有之,同時,立足於口耳相傳的語言口頭非物質傳播技術也有之。

物質性傳播技術對傳播載體的需求度更高,文字形成之前主要由結繩以記事,因此結繩記事被認為是原始的文字,結繩記事所具有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文字功能,在文字發明之前,結繩記事具有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如“上古結繩而治”(《周易·繫辭下》),印證了結繩記事“古者無文字,其為約誓之事”的社會功能。

在個人之間的交往中,單個事物一般都採取信物的方式;而複雜的社會關係交往中,例如群裡社會或者部落間交往,就應該有複雜的記錄方法。以我們現在的思想理解,原始結繩記事方式“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當事情複雜時,就難以承擔起 “上古結繩而治……百官以治。

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先秦時期書寫工具不少,有甲骨、布帛、青銅禮器等原始書寫工具,這些都是文字傳播 主要媒介;古文字也在此基礎上得到發展,並且由此產生了甲骨祭文、金文、碑誌、帛書、譜牒、等傳播技術;此外,也有木鐸、韋編等輔助性傳播技術;非物質性傳播技術手段則主要有宣言、盟約、歌謠、論辯、遊說、講授等。

筆者認為,其中歌謠的傳播受眾面最廣,因為語言產生之後對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使人的抽象能力、分析和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語言既推動了大腦的進化,又使人類的勞動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它本身的發展機會也常常就在自己起作用的地方。

傳播技術歷經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簡帛等過程

物質性新聞傳播技術,經歷結繩記事到甲骨文到青銅器再到簡帛的發展過程;先秦時期的物質材料的生產技術較之原始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布帛的織造技術、竹簡的製造與編織技術等物質性新聞傳播技術在傳播層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非物質性新聞傳播也是新聞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有宣言、盟約、歌謠、論辯、遊說、講授等。自夏朝開始,中國文明由分散的部落文明而逐漸向相對統一的國家文明發展。在文字符號還相對未完善成熟的情況下,口頭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口頭語言藉助一定的音韻形成了群眾更喜聞樂見、具有更大傳播力的歌謠。這樣的歌謠具有明顯的傳播輿論和娛樂、教化等作用。

《左傳》中有如下記載:“某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不與謀,師乎師乎,何賞之乎?”

有人通過歌謠在傳播齊景公已死且未葬之事,並通過此歌謠起到了一定的製造輿論作用。此外,還有:“過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何歸吾艾豭?”也就是宋國的田間勞作之人用歌謠調侃嘲諷鄭國的娛樂新聞。可見在當時歌謠確實是作為重要的傳播方式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

各封國各地區由於存在地理條件的阻隔,文化交流方式的缺乏等原因,發展出了發音方式不同的方言,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地獨具特色的歌謠,各地的民歌可借托於方言而成為了重要的新聞傳播渠道,且具有明顯的即時性和有效性,也體現了不同地區生活文化的特點。

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詩經》就是先秦人當時的新聞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發明推行一種通用口頭語言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術需求,此技術在西周初年有了較大突破——即雅言的誕生;雅言是一種官方的且通行國內的口頭語言,於是當時重要的稱頌性詩歌也就有賴於此更廣為傳播,《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部分便是重要的體現。

《詩經》裡面的內容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在先秦時期,人們的新聞傳播主要靠語言;因為生產力的落後,和教育的壟斷性以及書寫成本的高昂,人大多靠口語傳播,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事件被人們編寫成民謠,這就是他們當時的新聞,這就是《詩經》最初的流傳形式。

經過後人的研究,基本可以確定在先秦時期,朝廷都會派指定的官吏來到民間收集民謠記錄下來,然後上交到朝廷,讓執政者瞭解民間生活,並制定相應的政策。

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見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政也。”這些採集民謠的人被稱為“酋人”或者“采詩官”,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他們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記者;他們的採集活動形成了中國最古老的事實採集;而這些事實通過詩的方式流傳,被當時人們所知曉。這就是當時新聞傳播的方式之一。

綜述

筆者認為,先秦時期的古文字新聞傳播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信息和知識的流動,從而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爭鳴;文字的成熟和使用範圍的擴大,傳播媒體的改進,以及多種傳播形式的充分運用都保證了傳播活動的順利進行;先秦時期的社會思潮與傳播現象則為先秦諸子的傳播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影響。

例如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使得人際傳播受到重視;民本主義的出現為自由輿論空間的出現作好了鋪墊;士階層的壯大為傳播活動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等。但同時其傳播技術存在單一化和匱乏性的特點,導致社會不同領域的信息交流斷層以至形成了君主式輿論形式,這種輿論對於生產力的演變發揮了進步作用,同時也充滿了鮮明的階級功利的色彩。

先秦時期新聞是如何傳播,媒介有哪些?結繩記事、甲骨文、青銅器

在階級社會中,輿論的產生不僅受到了經濟基礎的制約,也受到了階級關係的支配。奴隸社會同原始社會不同,在階級關係的推動下,輿論日益健全且成為了階級鬥爭和國家統治的工具。製造輿論也從物質生產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了統治階級的宣傳性職業。統治者們為了矇蔽和麻醉人民,僱傭了一些知識分子專門從事精神生產,製造出各種“道理”,說服奴隸和平民服從於他們的統治。

雖然也有些“ 開明”的統治者能夠聽取平民的聲音,但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奴隸主階級的總代表天子, 最終對於人民的反對意見採取的是殘酷鎮壓的態度,表現出了階級統治的兩種形式,有限度地接受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意見,殘酷地以武力鎮壓威脅其根本利益的反對者,從而加固了社會階層,使其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活力下降。


參考文獻:《先秦諸子傳播思想研究》、《中國傳播史論》、《甲骨文的故事》、《中國古代碑誌小史》、《簡帛文獻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青銅器紋飾與文字的關係》、《中華科學文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