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心-陽明心學實修手記(連載)

自序

生命的列車呼嘯而過,不惑之年猶如駛入隧道,閃過一段昏 暗的心路。

歷經多年蓬頭跣足的奔波,終於有了安定的生活,可是內心 像遊子回不去久別的故鄉,依然是漂泊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無 法擺脫的影子,與生活寸步不離。繁忙的時候,給自己負荷無形 的壓力,臆測和提防各種意外的發生;閒下來,又被無以名狀的 恐慌包圍。成功的喜悅只是一點星火,瞬間湮沒在無盡的失望和 慾望當中;失敗則是痛苦的深淵。一直在和這個世界做著某種交易, 討價還價,精打細算;一直在不明方向地行走,小心翼翼,慌里慌張。

心無定所之感已經有很多年,但是直到身體出現問題以後才 開始真正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幾乎是讓每一個人困惑 的問題。而且,我們不但要思考它,還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回答它。

接觸陽明心學之前,對於古代經典的印象,民國之前的感覺 是僵化呆板,到了現代又被斷章曲解,成為勵志的心靈雞湯。所 以非常排斥四書五經。然而,得不到滋養的心依然飢渴,渴望豐 滿靈魂的那一時刻。

2011 年當時所在公司組織學習《活法》,提到稻盛和夫和陽 明心學的關係,這是和陽明先生的第一次接觸。後來讀《明朝那些事兒》,知道“龍場悟道”的故事,但還是沒有明白陽明先生 作為明朝一哥悟到了什麼。對心學有一點理解,是 2015 年讀過《知 行合一王陽明》之後,“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 判斷力”,這句話給我帶來的觸動比較大。此後,從傳記、譯註 到全集,基本讀遍有關陽明先生著作,然後再擴展到四書五經, 還走訪陽明遺蹟,參加線上線下社群交流,對先生的仰慕和對心 學的篤信與日俱增。

大多數人只追求自身利益和感官快樂,可是這些僅能帶來一 時之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由於譭譽得失牽絆,內心的沉重、 恐懼、灰暗之感接踵而至,最終還是陷入困頓,無法自拔。

人心本來具有知是知非的良知,可是我們往往對這個心靈之 寶視若不見,任由私慾遮蔽而煩惱叢生。如果能夠保有原本的良 知,隨著私慾減少,我們就會擁有智慧之心、強大之心、寬廣之心、 光明之心。

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檢驗事物正確與否的準繩?對於心學 之人,非常肯定的是,它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蘇格拉底之死,讓柏拉圖覺得,真理可能在少數人一邊。為 什麼真理在少數人一邊?並不是因為真理的遙遠和神秘,相反, 它近在咫尺,每個人都能夠觸碰到,但是,真正在內心產生共鳴 者很少,堅持踐行者更是鳳毛麟角。

陽明先生和孔子一樣,主張述而不作,口口相傳。先生認為, 聖人教人,就如中醫用藥,根據病情開出不同藥方,如果偏執於 一個固定藥方,可能會產生殺人的後果。因此,作為用心來體認 的學問,文字相傳容易偏離本意,對於踐履和傳承來說,都是很 危險的事情。

本篇手記,無意於提出所謂真知灼見,而是用心體悟聖人之心,認真踐行具有普世價值的道理。尤為重要的是,通過記錄實修體驗, 督促自己勤學改過,終身不輟。

2018年3月1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