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原本甘於平靜,一個人一首詩,讓它熱鬧了八百多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山腳下,靠近河邊的地方,突然湧出了一股清泉,這股泉水晶瑩明澈,清冽甘甜,它夜以繼日,默默無聞,無聲無息的流淌著。直到有一天,有人發現了這股泉水,然後就在它旁邊蓋起了房子,在這裡安居。這股泉水依然悄然無聲地蜿蜒而流,只有它的主人為了便於取水,在泉眼處挖了個水塘,這個水塘有點大,呈方形,面積大概有半畝多。

事情總是會發生改變,這個變化來的有點太突然。這一年是公元1130年,居住在這裡的新主人朱松的夫人誕下了一個男嬰,朱松在高興之餘,沒有忘記給自己的孩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朱熹,字元晦,意思是光明、熾熱,這也是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有出息,但令老爸朱松沒想到的是,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所有的成就,會遠超他的期待。

朱熹小時候就聰明好學,顯得與眾不同,著名的朱熹問天、沙洲畫卦就是很好的例子。喝著門前的這股泉水,朱熹在這裡慢慢長大,到了八歲,朱松帶著他的寶貝兒子離開了這個地方,這裡當時叫南劍州尤溪,就是現在的福建尤溪。

朱熹長大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理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朱熹的最大成就,綜合來看,當屬他辭官後在各地建設書院,著書立說,到處講學,向大眾傳播文化知識,在普及大眾教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一泓清泉,原本甘於平靜,一個人一首詩,讓它熱鬧了八百多年

朱熹自畫像

距今853年的公元1166年,正值青壯年的朱熹辭官後在各地講學,這段時間朱熹正與好友張栻、石子童、許升等人和湖湘學者,共同討論“敬"的存養工夫。這一天,朱熹在書院裡踱著方步,抬頭望著藍天,那碧空上飄來飄去的悠悠白雲,讓他回憶起了自己童年的快樂生活,想起了給自己帶來無限歡樂的門前那一口方塘,小時候看到的藍天白雲倒影在方塘清澈的泉水中的情景,在他的腦海裡閃現了出來,不由得靈感突現,詩興大發,寫下一首千古名詩《觀書有感》,詩曰:“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愧是一個理學家,朱熹寓意於詩,告訴世人知識總是不斷推陳出新的,要不斷學習,汲取新知,讓自己聰慧,才能跟的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就如泉水一樣,只有活水來,才不會成為一潭死水。他把這首詩通過信件寄給了摯友張栻,從此這首詩開始流傳開來,至今已經流行了八百多年。

朱熹的《觀書有感》,題目是寫觀書,而內容則寫的是方塘泉水的景象,提醒世人及時升級知識,更新換代的重要性,以源頭活水寓意萬物的新陳代謝,才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實在是內容深遂,寓意深刻,影響深遠。

朱子應該想到了自己這首詩可能會對後世在文化上造成影響,但他可能未必想到在另一行業也是影響巨大,那就是旅遊業。

朱子《觀書有感》中的半畝方塘具體是指何處,是有爭議的,但最為公認的是他的出生地,福建尤溪城關水南公山南麓腳下的半畝方塘,現在這裡已經是一個非常熱鬧的旅遊景點。

一泓清泉,原本甘於平靜,一個人一首詩,讓它熱鬧了八百多年

福建尤溪的半畝方塘面積342平方米,其泉水歷經千餘年,至今活水不絕。自朱子之後,這裡就成為當地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眾多遊客來這裡觀光旅遊,更有文人騷客以此為題,呤詩作詞,歌以詠志。然而歲月就是一把無情的刀,朱子的原有故居早已被歲月淹沒,八百多年來,當地民眾曾多次對其進行修葺,但仍然經不住歲月的洗禮,到如今,此前最後一次修繕的朱子故居建築亦早已破舊不堪。前幾年,為弘揚朱子文化,增加旅遊景點品味,提升當地旅遊經濟,尤溪對包括半畝方塘在內的朱熹故居進行了重建,使之面目煥然一新。

一泓清泉,原本甘於平靜,一個人一首詩,讓它熱鬧了八百多年

半畝方塘的水質清澈乾淨,深可見底。現在這一碧水池作為飲用水資源功能已經退化,更多的是作為自然和文化遺產,向世人昭示著曾經在這裡生活的先賢聖哲朱熹,其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

方塘中央有一座“濂洛橋”,意為誕生於福建尤溪的朱子所秉承的理學淵源,乃為河南濂溪的程顥、程頤的洛學,簡稱濂洛,故名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