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一,帶上我為你寫的吃喝小貼士

新冠疫情之後的首個十一小長假,你準備好了嗎?

垂涎已久的海鮮還能吃嗎?

擔心農藥殘留傷害人體健康?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這聽上去“高大上”的技術,將為我們的餐桌帶來怎樣的變化?

……

  • 水產品上的新冠病毒,來自哪裡?

新冠疫情開始時,沒有人知道它從哪來(當然,現在也不完全清楚源頭)。不過最近,很多起新冠疫情的發生和傳播都跟海鮮有關。比如,北京新發地發現,三文魚和冷凍海鮮上有新冠病毒。這引起了大家的恐慌。

那麼,海鮮到底還能不能吃,它跟病毒又是什麼關係?

其實,海鮮跟新冠病毒沒有直接關係。新冠病毒是一種必須在人體內才能複製、傳播的病毒,在動物身上不會傳播。海鮮上的病毒,實際上來源於它接觸的人。

這個十一,帶上我為你寫的吃喝小貼士

放心吃海鮮 | 圖蟲創意

現在國外很多國家新冠疫情非常嚴重,感染人數眾多。相較於中國,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對這場疫情有足夠的重視,隔離措施做的不到位,病毒便也伴隨著“肆虐”起來。一旦處理水產品的工人身上攜帶病毒,就會沾染到食物上或者食物的包裝上。

正常情況下,病毒在周圍環境中,可能幾個小時或者一兩天就死了。但是很多海產品通過冷凍運輸,低溫冰凍的環境就像是新冠病毒的“溫室”,所以病毒就隨著這些冷凍產品到了中國。

到中國之後,我們從環境中檢測到這個病毒。但是這個情況下病毒不一定能傳染人,因為我們只能從檢測知道有病毒存在,但是病毒是死是活卻不清楚。而要達到傳染人的程度,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需要很多的病毒;第二需要病毒具有活性,如果這兩個條件不滿足,檢測到的病毒其實傳染不到人身上。

因此,儘管許多進口海產品包裝上攜帶病毒,但是沒有人因為吃了這些海產品而感染;甚至,新發地疫情時,北京出現過幾起餐館的服務員、廚師被感染的情況,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在餐館吃飯而被感染。

那麼,市面上的水產品還安全嗎?答案是:放心吃。

國產的海鮮水產品,接觸的是國內的工人,中國確保在生產第一線的人,沒有攜帶病毒,因而他們接觸的產品也不會攜帶病毒。

針對進口海產品,海關也加強了檢測。如果某個工廠進口到中國的產品中有一批發現了病毒,就會直接禁止進口這個工廠的產品了。所以,進口水產品,只要它進口到國內來,又經過海關,大家買回去就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最壞的情況是,外包裝上有病毒,海關還沒檢測出來,又賣到了超市,大家把它買了回家。但是隻要烹飪的時候把東西做熟了,吃也沒有問題,因為新冠病毒不耐熱。

所以疫情之後,大家喜歡吃海鮮、水產品的,還是可以放心地去超市買回來吃。

  • 農藥和獸藥殘留怎麼辦?

提起農藥,許多人會聯想到老電影裡,農村有誰想不開了,就喝農藥自殺,可見農藥的毒性很高。因此農藥殘留,還有一些養殖動物身上的獸藥殘留,也是一個公眾非常關注的問題。

其實,在30、40年前,農藥確實毒性非常強,不過,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發展,逐漸淘汰了毒性很高的農藥。而且現在國家農藥殘留的標準制定得非常嚴格,目的就是加強農藥的減量增效。

但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標準非常嚴,就特別容易超標。

所以以前很少聽說農殘超標的情況,是因為那個時候農殘檢測很少。再加上那時農藥標準不像現在那麼嚴格。

這個十一,帶上我為你寫的吃喝小貼士

嚴格的農殘檢測 | 圖蟲創意

每年農業農村部和食藥局都會發佈一個報告,公告農產品的安全性。這幾年,農產品的合格率大概在98%。有2%的概率不合格,其中包括各種情況,只有一部分是因為農藥殘留。

因此,總體來看,如果去比較正規的地方採購,比如說大的農貿市場、超市等,它們有可靠的進貨渠道,就會比較安全。

除了去正規渠道購買,通過多樣化的渠道購買,也能降低農藥超標的風險。比如說買米,學著像花木蘭一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南市買頭,北市買長鞭。”有時買東北的,有時買南方的,有時買華南的,分散渠道,這樣遇到農藥超標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不過大家仍舊抱有疑慮,那麼現有的農藥殘留該如何清除呢?

關於如何去掉農殘,生活中有很多流傳的謠言。第一類是用鹽水、鹼水、淘米水等等浸泡,但其實這麼做效果非常有限。

第二類是商業的去農殘產品,比如果蔬清洗劑、貝殼粉、超聲波、甚至還有臭氧去農殘,食材淨化機等等。這些花哨的產品,其實作用都不大。

那麼,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

其實,國外組織過大型的去農殘實驗,最樸實無華卻有效的方式就是清洗——用流動的自來水,用手很認真的清洗,30秒後,就能很有效地去掉農藥殘留。

去皮也是很有效的去農殘方式。因為農藥大多數在皮上,能夠滲進去的不多,去掉皮以後,大部分的農藥就去掉了。有一些蔬菜,比如生菜、包心菜,沒有辦法削皮,但是可以把外層的葉子剝掉,內部的農藥殘留也很少了。

除此之外,做烹飪時也能去除農殘。比如菠菜、生菜這些青菜,用手去搓洗很困難,也沒法剝皮,但是用開水焯一下以後,去農殘的效果也很好。

  •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人類

    吃好

    的保障

現在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農產品,而這些農產品和人類祖先遇見時,完全不一樣,這中間的每一次變化,都是基因發生了改變。

比如今天市面上常見的胡蘿蔔,都是橙色、紅色。但其實,自然界的胡蘿蔔有黑的、紫的、白的,基因不同,顏色也就不同。現在廣泛種植的胡蘿蔔是荷蘭人馴化出來的。在荷蘭,橙色是皇家的顏色,農學家們喜歡橙色,就把胡蘿蔔馴化成了這種顏色。這是經過選育來操控基因而實現的。

這個十一,帶上我為你寫的吃喝小貼士

總之,我們看到所有的農作物的特性,都有基因調控。所以,所有的育種手段改革新品種的核心就是改變基因。只是不同改造基因的手段,形成了不同方式。

最簡單的方式叫選擇育種。選擇長得好的作物,一代一代地選,最後就能選出一個比較好的品種了。但是這個過程非常慢,效率很低、耗時很長。

第二種方式叫做雜交育種,速度快一些。比如說馬和驢子雜交,能生出騾子。這種技術能把兩個品種的優勢集中到一起,但是這種方式有個最大的問題:物種壁壘限制——要很近的親緣關係才能雜交。

第三種就是誘變育種。它主要用化學藥物處理種子,讓作物的基因發生大規模突變。突變的結果有點像撞大運——不知道這批突變,會得到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因此篩選工作量很大,最後也未必能夠出成果。

所以,現代生物技術改良物種,為了高效,還會用到轉基因和基因編輯,雖然日常生活中把它們都叫做轉基因技術,但其實兩者手段不同。

第一種叫轉基因,是給作物轉入一個它本身沒有的基因。比如,轉基因木瓜,就是給木瓜轉入了一個外源基因,讓它可以抵抗木瓜環斑病毒。

而基因編輯不轉入外源基因,只是改變作物原有基因的表達。

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2019年生產的一種蘋果。正常情況下,蘋果切開以後放在空氣中,一會就會變黑,這是因為蘋果中有一種酶,會促進氧化。其實,那個酶對於營養沒什麼價值,所以科學家們就通過基因編輯讓那個酶不表達,這種蘋果切開後就不會變色了。

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特別高效,從技術角度而言,可能兩三年一個新的物種就出來了。當然現實生活中從實驗室到餐桌,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因為有大量的時間花在審批上。

除了高效,轉基因技術還突破了物種間的壁壘,比如細菌中的某個基因,要把它轉到大豆裡,現在可以實現了。

而且農業生物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處。比如,抗蟲轉基因農作物可以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可以節省農民手工除草的時間;低鎘水稻,可以讓水稻不富集環境中的鎘,避免吃的人因此中毒等等。

而且,轉基因技術很精確。比如,蘋果或者土豆改變的基因,就是要解決變色的問題。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對於基因的改變遠遠小於雜交和誘變育種,其實對於物種的改變要少得多,只是因為大家還不太瞭解,再加上技術又很新,所以就把它想得特別的可怕。


最後,在這裡預祝大家中秋,國慶雙節快樂!

文章轉載自網絡,略有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