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這兩年的華為,用命運多舛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從孟晚舟被捕,到中、美雙方貿易間的摩擦,對華為的各種敵對和詆譭……

世界對華為的制裁,讓每一箇中國人都為華為捏著一把汗,華為不能倒下呀。

這個週末,當我讀完陳雨點女士的新作《華為人才管理之道》後,我知道了,華為一定不會倒下!

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圖書封面的這句話特別打動我,任正非說,“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的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

33年,華為從6人的小公司發展為擁有19萬員工的世界通訊領域頭部公司,從集資2.1萬元註冊公司到年銷售額突破7000億,並在今年,成功超越三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生產商。

華為靠的是什麼?

就是這種能聚攏全球頂尖人才為其所用的能力。

市場上寫華為的書不少,但是真正以人才管理的全鏈條進行深度解析的卻少之又少,《華為人才管理之道》就是其一。

陳女士結合自己在華為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從實踐的角度對華為人才管理和幹部管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而這些只憑聽故事或者看任正非的文章、語錄是很難複製落地的。

如果你是員工或即將步入職場的學生,

讀這本書你會知道,如何去評價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你投靠,以及怎樣才能光速生長成具有“華為精神”的搶手員工。

如果你是創業者或大型企業BOSS,書中關於人才管理的國際前瞻性理念以及實操流程,也會讓你快速找到自己企業病症的“解藥”,直達病根。

我讀完有四點感受,和大家分享。


1 人才管理放在戰略最高的高度也不為過


任正非曾以“什麼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什麼都可以少,人才不能少;什麼都可以不爭,人才不能不爭”這番言論揭示了企業乃至國家間競爭的本質。

今年8月,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塵埃落定,全球僅四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年薪達201萬元。“天才少年”項目是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足見華為人才必爭的決心。

很多公司每年也在做未來3-5年的滾動戰略規劃,卻經常忽略對人才的規劃部署,往往是業務要開展了,發現還沒有合適的人才儲備。

在華為,人才是戰略執行中的一個核心模塊,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規劃環節就必須要明確人才策略、人才需求、人才培養與發展、人才激勵與保留等核心要素。

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人才雙金字塔體系”是華為指導各級組織,針對不同人群建設的人才管理機制和解決方案,以滿足公司戰略與業務發展對各類人才的數量、質量的要求。

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卻看不到希望。

在華為,每一個華為人,都可以在人才金字塔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自己應該沿著怎樣的路徑才能衝向塔尖。

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2 讓文化滲透在每一個員工的血液裡


任正非每年都會給所有加入華為的新員工寫一封信——《致新員工書》,第一版是1994年寫的,中間迭代多次,到今天已經保持了26年。

雖然我已經參加工作十多年,但是看到任老的這封信依舊很動容,感慨如果我在入職之初也有這樣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引導,將是何等幸事。

在華為如果你想要改變命運,人盡皆知的秘密,一是奮鬥,二是貢獻。

用奉獻、奮鬥,沒有絕對公平,一步一個腳印,服務意識,基層經驗等等這些都是華為文化的基石。

但是身為職場人都知道,想讓其中一點達成共識已經很難了,這些都要形成文化更是難上加難。

而文化的形成一定離不開有效的機制作為保障。


3 員工不是靠管,而是靠機制激發戰鬥力


常常有人感慨“90後”員工越來越不好管了,吃不了苦,年輕氣盛,稍不順心,就一辭了之。

2013年,一個剛入職華為不久的小夥葉輝輝,孤身一人被派到了東非的一個小島國科摩羅聯盟,從剛到科摩羅的失聯,到科摩羅成為印度洋第一個擁有4.5G的國家,葉輝輝一干就是六年,後來公司增派了一名廚師,還養了一條狗,這“一人一狗一廚”最終拿下了整個科摩羅市場,並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同。

這樣的故事,在華為太多了,是什麼讓這些初出茅廬的文弱書生,甘心吃苦拼搏,並快速成長為職場悍將?這離不開華為多年來打造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人才選拔、培養和激勵系統。

01 聘用最合適的人,永遠不要在質量上將就

在人才選拔過程中,最大的成本不是招聘成本,而是選錯人帶來的影響企業發展的機會成本。

曾經紅極一時的自媒體人咪蒙,轟然倒下的主要原因就是選錯了人。

華為將應屆招聘定義為戰略性人才儲備,每年,都會派出副總裁以上級別的高管親臨現場開展特色宣講會。

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華為認為素質和潛力比專業更重要,只要你在自身專業足夠優秀,華為就願意提供用武之地讓你來施展才華。

具體招聘組織的流程、方法、渠道,陳女士在書中也都做了詳細的拆解,可以拿來就用。


02 全員導師制,帶不出優秀徒弟的人,不適合提拔

一個新員工怎樣才能快速融入團隊,併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呢?“全員導師制”的做法很值得借鑑。

不論你是新員工,老員工,還是調整到新崗位的“老員工”,不管你的資歷多深,級別多高,調整到新的崗位,華為都會為其安排一位導師,結成對子。導師不僅會在業務、技術方面傳幫帶,同時也會在生活和思想上進行引導。

這樣,新員工在導師的帶領下可以快速進入角色,導師為了帶好員工,也需要以不斷的輸入來倒逼輸出,雙方既有激勵也有考核,既有利於加深關係,又能促進雙方的快速成長。

同時,華為對專家及管理幹部在任職考評時也明確,沒當過導師,帶不出優秀徒弟的人,不能通過認證。

03 把落後的人擠出去,減人、增產、漲工資

很多企業也在給員工洗腦,希望員工能熱愛本職,說直白是“多幹活少拿錢”。

任正非在談到華為的人才激勵機制時,曾說:“我們的激勵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讓‘雷鋒’‘焦裕祿’吃虧,二是集體奮鬥。

所以華為一個勁地激發員工多掙錢,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多追求發展機會,以開發自己的無限潛能;多爭取榮譽,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

這一切的前提是績效考評結果——以結果論英雄。


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在業界華為一向也是以高收入著稱的。在華為,拼搏的道路是艱苦的,但是苦中有樂,辛苦之後是越來越鼓起來的口袋,這種成就感讓大家對公司未來更有信心。

華為的薪酬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把落後的人擠出去,減人、增產、漲工資。

重賞之下必有勇者,但是在培養狼性的同時,怎樣又通過“鐵三角”把團隊緊緊捆綁,如何科學設置績效管理,以及華為物質激勵、非物質激勵的秘密,作者在書中都做了詳實的講解。


4 英雄不問出處,貢獻必有回報


在人才的選拔上,華為始終堅持一切以結果為導向,堅持以是否為客戶創造價值為標準,以是否為組織創造貢獻為依據。英雄不問出處,來到華為,沒有背景、學歷一說,只要你是金子,就一定讓你大放異彩。

2018年開始,華為開始加速拓展優秀人才的上升空間,僅當年一年,就破格提拔了6000人,員工士氣得到極大鼓舞。

這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例子還有很多,李一男研究生畢業加入華為,兩天之內,從一名普通員工晉升為工程師,兩週後又破格提拔為高級工程師,半年後又被提拔為華為中央研究院副總裁,隨著C&C08交換機的研發和在國內市場取得的成功,25歲的李一男又被提拔為華為中央研究院總裁,兩年後,27歲的李一男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常務副總裁。

這種火箭式的發展,在別的公司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更不可思議的是,1996年華為市場部集體大辭職,不是因為對公司不滿意,而是市場部因為丟了一個大單,主動讓賢,請求公司挑選更優秀的幹部來帶領營銷團隊。

任正非認為,一支隊伍要有戰鬥力,就必須有抱負和進取心,要能上能下,敢於正面末尾淘汰。

當你發現自己辛苦爭取到的崗位背後,還有3-4個滿足條件的後備隨時做著接替你的準備時,你會有壓力嗎?

有壓力才有動力,再匹配華為科學的內部人才循環流動機制,導師機制,以及“不讓雷鋒吃虧,讓拉車的比坐車的拿得多”的理念,華為這一支世界級的鐵軍,堅無不摧!

讀《華為人才管理之道》,我明白了華為33年逆風上揚背後的力量


5 結語


在華為看來,制度不可能是完美無懈可擊的,世界也不是絕對公平的,流程只有與認真履行的人相匹配,才會綻放光彩。

很多人學華為人才管理,最常見的錯誤是管中窺豹,容易只盯住一個舉措或流程,而忽視其背後頂層的設計及各項支撐,忽視自己企業發展的現狀和背景去生搬硬套。

《華為人才管理之道》卻為我們全面展示了華為人才管理縱橫交錯的整體框架,以及落地實踐的具體方法,讓你在“精其術”的同時,也可以“明其道”。

江湖傳言,學華為的人都不會後悔,不論你是普通員工,還是公司老闆,反覆閱讀此書,一定獲益匪淺。

#讀書感悟##華為#@鼴鼠的土豆@秋葉書友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