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規模帶出一個麻煩的產業問題,這才是不賺錢的主因

農業規模帶出一個麻煩的產業問題,這才是不賺錢的主因

當年,中國大地掀起了農業產業化的新高潮。農業似乎找到了解決千家萬戶分散的農民和大市場大工業對接的靈丹妙藥,在政府強力推動下,全國只要和農戶沾邊的企業,好像一夜之間就都變成了公司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十一部委在農業部成立了聯合辦公室,發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強有力的扶持文件。以此類推,各級政府照方抓藥,真的解決了很多編制問題。我當時也是參與其中的積極一份子。


一直到2001年,一件事驚醒了我深入思考這個問題。那年春節臨近,在我們公司辦公大樓門口,每天早晨都有一箇中年婦女拎著一面銅鑼,堵門開打。然後,照例是110來勸人,員工訪客都走後門。


這個中年婦女是一個村的婦聯主任,在政府和公司動員下,帶動村裡人和公司簽約養肉雞。一開始,賺了;後來,全賠了。賺的時候,公司、農戶、政府皆大歡喜。賠了,那就是一個家庭的災難。


那時候的制度環境,沒保險,也沒有互助設計,更沒有農戶和上市公司之間的股份關係。公司加農戶,公司賠的是雞雛、飼料、疫苗和技術人員的工時,簽約農戶賠的是全部家產,這就產生了一個不對等。


風險不對等,公司有承受風險能力,農戶沒有;價格不對等,公司有價格發現和議定能力,農戶沒有。


尤其是,規模不對等,公司是一個純粹市場化並且受政府保護的大體量經濟實體,農戶是一個被動接受公司合約的個體經濟。


這種規模體量對小農戶的傷害是制度性的,極其隱蔽的,非常好地掩蓋在公司為農戶表面上無微不至的周到服務上。


但是,致命的一點就是公司賠錢,有政府補貼;公司賺錢,政府免稅,而農戶是享受不到的。這樣就導致公司規模越來越大,農戶個體經營越來越脆弱,公司+農戶演變成一個赤裸裸的產業化剝削體系。


因此,規模是誰的狂歡?工商企業的規模如果還是這樣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那不過是濤聲依舊。


在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戶和合作社如果沒有股份方面的合作那就是耍流氓。


農業規模帶出一個麻煩的產業問題,這才是不賺錢的主因


我們已經耍了30多年流氓,愣是把當年剛剛分田單幹,養得水靈靈的小姑娘一樣的農戶們,蹂躪成了拋荒、離鄉,不願意回到耕地上在城市裡討生活的老婆子。


如果這規模不是農村內生的的組織形成,那這規模不要也罷!要他,他繼續耍流氓。有人跟我爭辯說,在中國,做農業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太分散,他要流轉過來,效率會馬上提高,成本會馬上降落下來。


老兄啊,是不是你以為一個省的農業必須圍著你一個公司轉啊?把一個省的耕地全部流轉給你,你敢要嗎?看問題不能看表面現象,要看土地背後的深層次東西。


土地,對國家意味著什麼?對農戶意味著什麼?到了你手裡,那又意味著什麼?很多農業企業老闆事業做大了,認為無所不能,諸多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在他眼裡,都成了他可以擺佈的利益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