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墓碑為何無字?

武則天的墓碑為何無字?

陝西省咸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坐立著一無字碑文,清乾隆年間《雍州金石記》有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因未刻一字,因此得名無字碑。

碑文為何無字?一:碑不是為武則天而立,也不是武則天所立。二:立時無字。三:想立字,未開始因為某些原因停止。四:後人所抹。

看其一,史書記載,乾陵的設計,施工都是由武則天本人直接指導而進行的,無疑,碑一定是武則天所立。在沒有新的證據之前,這種原因可以直接忽略。

第二種,既然碑是武則天所立,為何要立一塊無字碑?1,功績太大,從掌握權利開始,發展科舉,農業,改善民族關係等一系列的政策,於家國有貢獻,時光君讀書那會兒,歷史書對她的評價是相當高。2,自知有愧,自立武周,篡奪江山,雖然最後還給李唐,心仍有愧疚。在她掌握權利期間,利用特殊手段,排除異己,重用酷吏,也曾失了安西四鎮。心中有罪,立碑,不上字。3,“功過由後人評述,不必自撰”功也好,過也罷,千秋功罪,由後人去評說。4,自身信佛,佛無是非,無對錯,一切皆空。

想立字卻中途停止,李顯為何不給武則天立字?李顯認為子議母甚為不妥,她有功有罪,未想出應怎樣評價武則天,故而不立。又或李顯心懷怨恨,立而被廢,李家江山被奪,又見其暴虐之行徑,故而不立。

有字,後人所抹。

比起現在歷史學家做出的有碑文,生前交與李顯,李顯不予立,我更趨向於:武則天已就是想立一塊無字碑,無字的原因:“千秋功罪,後人評說”,由才人到皇后,由皇后到女皇,終與禮制不符。覺得自身有功,亦有過。產生矛盾心理,如果碑文(自己擬好,交給李顯)寫功績,後人必定以其行徑駁斥。她也不可能將碑文寫成罪已詔。不如空空如也(立“無字碑”實聰明之舉,)。從現在的角度看來,無字反而更彰顯“魅力”。

無字碑歷經千年,現在已變成有字之碑例:詠乾陵》雲:“千秋公案翻雲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武則天的墓碑為何無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