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说历史的女人——第1380期)

鲁迅先生向来以“硬骨头”而受到人们的敬仰。民国时,还有一位硬骨头,简直可以和鲁迅先生相比,他曾经骂过李鸿章,拒绝过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和蒋介石,最后为了抗日,绝食5天而死!

说起他的名字,你也许有点陌生,但他有个的儿子你可能知道,即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富盛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他的父亲也许你也听说过,即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宝箴。不错,他就是被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陈三立,他是国学大师钱钟书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最欣赏的诗人。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陈三立是中国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诞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此派诗人宣称作诗“不墨守盛唐”,很有独创精神,陈三立的诗达到极高的水准。钱钟书先生曾在其代表作《围城》中,借书中人物董斜川之口对陈三立极高评价,认为他是自唐朝以来成就最高的诗人。

梁启超对陈三立的诗也有极高的评价:“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还有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也对陈三立很欣赏。1924年4月,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曾由当红诗人徐志摩陪同到西湖拜访陈三立。中印两国的两位大诗人相谈甚欢,相互欣赏。

临别时,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同时他也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赠书后,表示谢意,但他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

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然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世界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陈三立先生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不可置疑,但他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硬骨头精神。

(一)怒骂李鸿章,参与变法

起初,陈三立并不想只当一个诗人,他也是积极入仕,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1853年10月23日出生于江西义宁(今修水)。他年少博学,性格洒脱,不受世俗礼法约束。1882年入乡试时,他因厌恶时文,不遵循八股文僵化的写作形式,以散文体作答卷,受到主考陈宝琛的赏识,被破例录为举人。他1889年参加殿试,中了进士,被朝廷授吏部主事,但他很快就辞职了。

他之所以辞职,是有更高的打算,就是帮助父亲进行变法维新的活动。当时,陈三立同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还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他提倡新学,很早就有了变法维新的思想。

1895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痛骂他是卖国贼。当时陈三立闻讯后也激愤异常,他大骂李鸿章,并电告张之洞说:

“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当时李鸿章也称李合肥)可见他的一腔爱国激情。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之后陈三立父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他帮助父亲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前前后后出力甚多,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但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他和父亲一起被革职。

1900年,陈三立父亲被慈禧秘密赐死。他开始厌恶政治,退出仕途,从此专事诗文创作。他常与诗友们互相唱和,切磋学问,自谓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但他岂是“袖手”之人?此后他虽不问政事,但并非只是一名消极避世的隐士,而是仍密切地关注着国计民生。

1903年,陈三立为教育事业办家学一所;之后又赞助朋友,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他让出自己的住宅作教室,聘请外国知名的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在教学中,他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了“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学生死背课文,禁止体罚学生等,开新式学校之先例,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先驱性贡献。

1905年,为了实业救国,陈三立曾与人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并拟倡修南浔铁路,可惜以失败告终。所以,陈三立退出政界后也不只是一个对天下袖手旁观的诗人。

(二)一身正气,拒绝同袁世凯合作

1906年,湖南工商界为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奏请朝廷为陈宝箴塑铜像,为陈三立授宫职,但被他断然拒绝。

因为当初他和父亲参与维新变法,被朝廷赶了出来,此时又让朝廷假惺惺地来“表彰”自己吗?什么意思,老子不领情!这就是陈三立的硬骨头。

同年夏,义宁州(包括修水县)闹饥荒,铜鼓双坑的饥民到宜丰天宝买粮,富商何大毛诬称这些饥民是“匪徒抢劫”,并说“宁州遍地是匪”,挑起斗殴杀人事件,导致双坑饥民57人死亡。双坑人愤怒到官方控诉,但上面不予理睬。后来他们求助陈三立。他主持正义,具陈上疏,据理力争,使此事终获刑部详察,严惩了主犯及当地知县,致使冤案大白于天下。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1907年,身居高位的袁世凯声称要实行君主立宪,委任陈三立任参政议员,但被陈三立坚决拒绝。袁大头正是扼杀戊戌变法的刽子手,别说当时慈禧太后还没有下台,即便她死了,袁世凯能真正实行君主立宪吗?他想当皇帝,想当君主是真,立宪简直是笑话。陈三立早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不会与之合作。

(三)一身硬气,拒绝同蒋介石合作

一个人硬不硬,意志坚决不坚决,关键看他敢不敢同权势者说“不”。陈三立曾拒绝朝廷的拉拢、授官;曾拒绝同权势冲天的袁世凯合作,后来他再次拒绝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大权在握的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蒋介石。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1929年11月,77岁高龄的陈三立,由次子陈隆恪夫妇陪同,终于登上他向往已久的庐山,暂住于牯岭新宅“松林别墅”。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赋诗曰:“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打算在这风景优美的世外之地度过晚年了。当时他不顾老迈之躯,遍览庐山的沟沟坎坎,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

陈三立在山居期间,正好蒋介石也曾到牯岭避暑,他久仰陈先生大名,就很想见见他,便特派专人登门拜访。但陈老先生早已声明退出政界,绝不愿与当政者交往,休想再来拉拢我。他对老蒋的信使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直接端茶送客,不给老蒋一点面子。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四)最硬的骨头,至死不与日本人合作

陈三立先生的晚年在破碎的山河中蹒跚而行,但他始终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当时陈三立还居住在庐山牯岭,他日夕不宁,仍关注着国内局势。他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详细阅读,对日本人的侵略行径愤恨不已,真想冲出去跟日寇大干一场。可惜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一个八十老翁,面对破碎的江山,徒唤奈何。据说,当时的他曾在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梦语。其爱国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1933年,陈三立听闻自己曾经的好友郑孝胥(也是同光诗派著名诗人)投靠日本人,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出任总理),他似乎不顾老朋友情面,痛骂对方“背叛中华,自图功利”。郑孝胥当年曾在陈三立的诗集《散原精舍诗》上作序。后来他再版诗集时,便愤然删去了郑孝胥所做的序,慨然与之断交。

1934年,陈三立离开庐山暂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之惨状,他连叹“国耻啊,国耻!”

1937年抗战爆发,为躲避战火,北平的许多名流都纷纷撤离,但陈三立却表示:“我决不逃难!”有次,他听闻有人议论抗日战争中国必然会失败时,便怒斥道:“呸!中国人岂狗狼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

民国硬骨头,骂李鸿章,拒绝袁世凯和老蒋,为抗日绝食5天而死

​后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知陈先生大名,便欲行拉拢之事,他们派人百般游说,但陈三立皆不应许。日军派侦探天天到他家里骚扰,陈三立愤怒已极,命佣人拿扫帚将他们轰出去。自此以绝食相抗,他5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试想,一位85岁的老翁,尚有如此决绝之意志,其骨头之硬,堪称铮铮也,实为古今罕有!

什么叫民族之脊梁,民族之魂魄,陈三立先生当之无愧!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人倚松门——陈三立的传说》《清史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