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遊中車內出現異響時的解決思路

自駕遊中車內物品複雜、用車頻繁、路況生疏,這些都是誘發車內異響的一些因素。

平時上下班車內異響影響的是一個人,而自駕遊時不舒適的乘車環境影響的是一車人。本來,自駕遊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但如果一路異音,那就是件讓“家長”尷尬的事了。雖然一般來講對行車安全影響不大,但影響人的情緒是必然的。這和“牙痛不是病、痛起要人命”有些相似。


自駕遊中車內出現異響時的解決思路

自駕遊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都遠離修理店,且由於時間有限、行程緊湊。一般來說不大可能會因車內雜音而開到修理店去。

還有個讓人惱火的事情是,即使到了修理廠,有時要真正搞定車內雜音,它可能比修一臺發動機還要耗時。這倒不是說處理車內雜音有多難,而是找到車內雜音的源頭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修車師傅除非你兄弟,否則不可能花很多時間耗在你的車上。

所以,真正找到車內異響源頭的人不是修理店,而是你自己。

那麼,在駕車旅行中一旦出現車內異響的問題,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處理呢?筆者在此提供一些解決的思路:

注意異響出現的時間。

如果車內異響發生在旅行開始之後,且異響與路況有關(即車輛震動),那麼應該考慮這個異響的源頭很可能是裝載的物品引起的。這個時候你注意下物品擺放是否緊湊,特別注意物品與車廂之間有沒有硬性撞擊的可能。軟性物件之間如衣服與衣服之間不可能產生聲音,而衣架與車廂之間就極可能產生頓挫沉悶的撞擊聲。實在解決不了,就把車內物品整理一次重新擺放,如果聲音消失了,那就不要考慮車體的因素了。

如果異響的聲音在自駕游出發之前就有,那麼說明這個聲音與車內的物品無關,而是車子原先就有的一個老問題,那就從下面的幾個思路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注意異響出現的音調。

為了不誤導,我不能舉出若干個象聲詞來形容這個音調問題。因為這是個很難形容的帶有很大主觀性的東西。所以,我提醒回憶的是,你應該知道金屬與金屬之間、金屬與塑料之間、塑料與塑料之間,它們相互之間摩擦會是個什麼聲調。明白了這一件事情,對接下去的尋“寶”就有了一定的方向。

注意異響出現的頻率。

如果車內異響與車速密切相關,車速快,異響出現頻繁。車速慢,異響出現拖沓。那麼這種異響的源頭極有可能是車輛某些部位緊固件鬆弛甚至脫落引起的。如果聲音是尖銳的金屬音,那麼更應從諸如排氣管固定鏍絲、引擎倉內某些鏍絲滑牙、座椅下滑軌磨損等方面去考慮問題。

兩個原則性的問題

要防止車內異響,養成一個良好用車習慣是必須的。

首先,車內所有的儲物盒一定要定期打理。不存放易發異響的物品,常見有硬幣、鑰匙、打火機、筆、髮夾、頭梳等。這些物品發出的異響多數都屬於金屬與塑料之間摩擦的那種音調,且也與車速高低(油門深淺)正相關。由於物件小、且非車體自身構件,故不容易被注意。

其次,車輛改裝大至底盤、小至音響,是一些發燒友趨之若鶩的事情。但從駕駛安全、保險索賠、車內異響等諸多方面來講都需慎重考慮的一件事。單從防止車內異響這個角度來講,筆者認為能小改不大改、能不改不小改、能不改最好不改。要知道車輛改裝所造成的異響源往往更具有隱蔽性。

車體自身異響最易發生的幾個部位

總的來講,車身大結構上發生異響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事情往往都出在一些小的構件上。

一、當你未系安全帶時,注意一下安全帶的金屬卡口會否與車廂的塑料廂體發生撞擊。最簡單的排除方法就是繫上安全帶。

二、注意車門是車體自身異響的好發部位,且由於車廂內聲波反射的原因,車門異響未必會注意到車門。但異響與哪個車門最近是容易找到的。最簡單的排除方法是,當確定哪個車門離聲源最近時,就在車輛行駛中用手緊緊往裡拉住那扇門。如果聲音消失,那就OK了。而車門發生異響的最常見原因是由車鎖卡扣的金屬摩擦引起。所以這種聲音也相對要尖銳刺耳一些。排除的另一種方法是在門扣上塗一些油脂,如果聲音消失那就說明判斷正確。

三、無論三廂車還是二廂車,後備箱都是車內異響的重點檢查部位。這裡要重視的是:備胎固定件是否鬆動、千斤頂及相關工具的擺放是否緊貼車體都是需要重點檢查的內容。

四、引擎艙的異響可通過金屬車體傳至車內,而車內乘員往往不會注意到引擎倉的問題。引擎倉異響絕大多數是由一些緊固件(如鏍絲)鬆動引起的。筆者一次通過一人駕駛車輛,一人在車外隨車奔跑的方式,最後發現車內異響來源於引擎艙。由於車外相對車內幾乎不存在聲波反射這個問題,所以對聲音的定位非常準確。停車檢查發現,聲源是因為固定冷卻液塑料加註口的一顆鏍絲鬆動。檢查的方法是,一人坐駕駛位且關閉全部車窗,一人打開引擎蓋後逐一搖動可以搖動的部位。狐狸尾巴也就是這樣被揪住的。

自駕遊中車內出現異響時的解決思路

當然,如果異響來源你高度懷疑是輪胎、球籠、底盤、電機皮帶等,則必須儘早請專業人士修理了。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自駕遊中車內出現異響時的解決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