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 的三起三落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經,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


黎元洪 的三起三落

黎元洪


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紀年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起義軍很快就佔領軍械庫,拿下了總督衙門。武昌城的軍士們要革命,要反抗清廷的統治,就想著推舉出一位有威望的軍官來做統領。於是眾人持槍直入黎宅,請出了躲在床底下的黎元洪,威逼著他做了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從而黎元洪被迫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黎都督多次拒絕清廷和議,將中國版圖的一大半納入旗下,並帶革命軍繼續北伐,逼得清廷抬出袁世凱做了內閣總理大臣,企圖力挽狂瀾。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六,孫中山回到上海,各省代表擬聯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建立中華民國。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後來孫中山和黎元洪表示,只要清帝退位,甘心讓出大總統的寶座。為此袁世凱和徐世昌唱了一出逼宮戲。拿出一籃子的優待條件做誘餌,溥儀母子只得“遜位”。

黎元洪“第一次起落”

民國元年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大總統,黎元洪任副總統。起初黎元洪對袁世凱是推崇備至的,特別是進京以後,在很多重大問題上的態度上,基本都與老袁保持在同一個論調上。袁世凱的大腦裡壓根就沒有民主的細胞,雖虛言共和,卻一步步朝著專制的路子走,到民國四年,終於宣佈恢復帝制。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固辭不受。

黎元洪“第二次起落”

1916年袁世凱在國人的聲討中死去,儘管北洋軍閥一百個不情願,迫於當時諸多方面的壓力,段祺瑞還是推舉黎元洪做了總統。他的意圖是把“總統制”轉變為“責任內閣制”。黎元洪到了北方,正如下了架的鳳凰,只能做一個“傀儡”總統。回想起袁世凱當年的威風,黎元洪自然就有了心氣兒。如今我做了總統,雖然未必要事事專權,凡事也總要去過問一下的。孫中山,黃興,岑春煊,唐紹儀自然都要給他面子,只是老段受不了啦,不時就要發著火嚷嚷,“我是叫他來簽字蓋印的,不是叫他騎在我頭上的。”

“府院之爭”鬧起來以後,黎元洪頭都大了,把張勳請到北京來調解,也是他的無奈之舉。但張勳竟直奔皇宮,請出清遜帝,搞了一次“張勳復辟”。在張勳的眼裡,他黎大總統更是連個貝勒,貝子都不如;就是黎大總統手裡的印信、章璽,也是一文不值,都懶得去收繳。好在黎元洪的行動倒是沒有完全受到限制,找個時間,寫了一道重新任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的命令,並責其舉兵討逆,並將大總統印信,一併派府秘書長覃壽坤親自送到天津段祺瑞手裡去了。隨後又在天津下發請馮國璋代行總統職權的通電。諸事處理完畢,潛出府門,到日本大使館避難去了。

黎元洪“第三次起落”

1922年,直系軍閥不斷向總統徐世昌施壓,起初徐總統一直懶著不願意走。直到六月二日吳佩孚的駐京代表錢少卿,一連打了幾通電話到總統府,詢問總統何時離京。逼的徐世昌不得不辭職走人。隨後,曹錕、吳佩孚通電黎元洪,要“恭迎黎大總統復職”。他又毫不猶豫去了。這次他要搞“廢督裁兵”,各地軍閥也並不完全反對,既然要“廢督”,就不妨“變形易貌”喚做“督辦”、“省長”等等。但“裁兵”,那是萬萬不行的。

直係軍閥曹錕,勢力膨脹,內心也跟著膨脹。他過乏了軍閥的生活,也要出來噹噹“政客”,一心一意想當總統。一九二三年六月、八日,北京組織了兩次所謂的“國民大會”,指責黎的復職沒有法律根據,要求他下臺。無實權的黎大總統在“呼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的形勢下,為保安全,請求美籍顧問福開森、辛博森掩護自己,乘專車出北京直赴天津。

哪知車到楊村站的時候,被大批軍警軟禁,被迫交出了那顆大總統的印章,才得以下車。

總之,黎元洪是真正敲響清朝喪鐘的人。自武昌起義後,不管袁氏稱帝,張勳復辟,維護共和的意志也從沒有改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