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摘要: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最近“軍閥”四起,小編也在其他平臺看見各位“軍閥”及“太太”們相繼發出各種美美的視頻,小編真的是看不過來了!但是,對歷史不怎麼清楚的看官就可能有點摸不著頭腦了,當時可能還疑問“軍閥”是啥?後來也就懶得去查看資料了!今天解憂小編就帶各位看官瞭解一哈!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出現過軍閥或是軍閥混戰,比較著名的有漢末、隋末、元末的軍閥混戰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以及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的相互混戰。

一、古代的含義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軍閥”,這個在20世紀初從日本傳來的詞語,“閥”字在古代漢語中指有功勞或有權勢的家庭,而“軍閥”一詞漢籍古語中亦已有之。從語義學的角度看,“軍閥”一詞的意蘊在唐朝即已出現,《新唐書》載:“郭虔瓘,齊州歷城人,開元初錄軍閥,遷累右驍衛將軍兼北庭都金山道副大總管。”《玉海》記載更為詳細:“郭瓘,開元初錄軍閥(二年四月庚申),累遷左驍衛將軍兼北庭都賜衣一襲薛訥,破吐蕃於武階(開元二年十月甲子)帝命紫舍人倪若水即軍陟功狀拜訥左(一作右)羽林大將軍(一雲十月癸未)”兩則史料的記載稍有出入,但均顯示唐人所謂的“軍閥”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意思為軍功,但與社會的上層地位有很大的關係。這顯然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有關。

二、近代的含義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據康有為的學生任啟聖記載:“某年徐(徐勤——引者按)在滬請天遊同學三數人晚餐,餘亦在座。餘偶提軍閥二字,徐高聲說:‘軍閥’二字,由梁任公翻譯而來。日本軍人可稱閥,概皆幕府子弟。若中國軍人都是窮光蛋,何閥之有?只可稱軍人,不能稱軍閥也。”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近代“軍閥”一詞與古代“軍閥”一詞形同意異,但其意蘊在古代亦有,只不過不是以“軍閥”這樣一種字面表達方式,而是以“藩鎮”“群雄”“閥閱”等字形的面貌出現。在“軍閥”一詞從日本引進之前,近代大都是以“都督”一詞來表達的,其觀念演變上的指涉,是在“文人當政”和“武人當政”、“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關係中定位的。例如,李大釗在1913年分析當時的形勢時就說:“共和後,又有所謂建國之勳者矣。其今日一榜,明日一榜,得勳位、嘉木、上將、中將者,要以武人為多,而尤以都督為橫,以其坐擁重兵,有恃無恐,上可以抗中央,下可以脅人民。……革命之後,吾民之患在數十專制都督。”⑤“都督”——民初“軍閥”的早期雛形,它的社會身份此時定位在擁有一定地盤、相當大的軍權、佔據一定政治地位的個人。這種以個人姿態出場的“都督”,尚未被人看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也就是說,它還不是階級意義上的概念。但是,對都督和其行為的修飾詞語,已表明了社會上對都督這種軍事勢力和軍人專政的不滿,“都督”也就由一箇中性詞變成了蘊含貶義色彩的詞語。

從“都督”到“軍閥”的演變具有一定的過程。古代早已出現過的“軍閥”一詞,在近代重新被拾起並賦予新的含義、加以新的運用,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

三、北洋軍閥

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北洋軍閥的嫡系有皖系軍閥和直係軍閥;旁系有奉系軍閥。

皖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他們在日美為控制中國展開爭奪的情況下,矛盾日益激化。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官僚,積極維護外蒙古的權益,同時積極主張對德、奧宣戰。但是參戰問題遭到黎元洪和多數國會議員的反對。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皖系便煽動十餘省區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7月,張勳乘機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見張勳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在全國人民聲援下,迅速打敗張勳,重新控制政權。直系首領馮國璋雖接任北京政府總統,但無實權。北京政府宣佈:民國法統中斷,再造共和,決定另組國會、重議憲法。皖係為了實行武力統一全國政策而大借外債,其中僅西原龜三經辦的八筆借款就達一億四千五百萬日元。他們乘機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實力,向全國宣告以武力統一全國。1917年秋髮動內戰,以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護法勢力。與軍事進攻的同時,他們號召政客,組織安福俱樂部,積極進行地方選舉。1918年秋,組成以安福系議員佔絕對多數的新國會,史稱安福國會。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馮國璋任總統,壓制直系,實行一系專制。 皖系武力統一政策激起南方軍閥的不滿,也為直系將領所反對。直皖軍閥的權力爭奪日益加劇。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安福國會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國民軍、奉系、直系餘部推舉,任“臨時執政”,但他已不是作為皖系首領執政,而只是各派軍閥爭奪權力的緩衝人物。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直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是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起為其首領。主要人物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主要地盤有直隸、江蘇、江西、湖北四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1912年9月任直隸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鎮壓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攻佔南京,其部屬駐守長江下游一帶。1917年7月張勳復辟失敗後,馮國璋到北京繼任總統,其部下曹錕、李純、郭緒棟、陳光遠、王佔元分別任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督軍,構成了直系的基本勢力。

奉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系奉天(今遼寧省)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奉系利用民國初年的混亂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實行地方割據和武力擴張,逐步建立了對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統治。日本則取得了在東北築路、開礦、設廠、租地等特權。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北洋政府時期

1、北洋軍閥——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清末權臣李鴻章,袁世凱於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併成為清廷的精銳武裝力量。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民國實現第一次形式上的統一。袁世凱死後,旗下的北洋軍閥分裂,但北洋軍閥派系仍控制著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軍閥——段祺瑞。從北洋軍閥中分裂而出。

3、直係軍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從北洋軍閥分裂而出。

4、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山東軍閥)。由北洋軍閥分裂而出。

5、晉系軍閥——閻錫山。

6、浙系軍閥——孫傳芳。由直係軍閥分裂而出。

7、江蘇軍閥——齊燮元。由直係軍閥分裂而出。

8、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

9、粵系軍閥——胡漢民,陳炯明,龍濟光等。

10、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湯薌銘。

11、黔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

12、滇系軍閥——蔡鍔,唐繼堯。

13、川康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

14、新疆軍閥——楊增新。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國民政府時期

1、蔣系軍閥(中央軍)——蔣介石。蔣介石是民國後二十年最大的軍閥,1928年,由蔣介石主導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臺。

2、馮系軍閥(西北軍)——馮玉祥。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失敗解體,旗下將領分裂成多個軍閥派系。

蔣、馮、閻、桂四大軍閥

文史篇:軍閥的“修煉”

3、晉綏軍閥——閻錫山,傅作義,董其武、徐永昌。

4、桂系軍閥(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黃旭初

5、奉系軍閥(東北軍)——張學良。

6、粵系軍閥——張發奎,李濟深,陳濟棠,餘漢謀。

7、湘系軍閥——唐生智,何鍵,譚延闓

8、川康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王陵基

9、西北五馬(馬家軍)——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馬仲英

10、滇系軍閥——龍雲,盧漢,胡若愚。

11、山東軍閥——韓復榘。由馮玉祥西北軍分裂而出。

12、陝西軍閥——劉鎮華,楊虎城。

13、新疆軍閥——金樹仁,盛世才。

14、其它軍閥——孫殿英,石友三,陳樹藩,劉珍年等。

四、民國軍閥混戰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1、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各地軍閥,各自為政,分裂分治,中央政府從來沒有形成對地方的強有力的控制,國家基本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鐵路軌制複雜,沒有統一的全國鐵路網,公路左右混行。各地電力供應也互不相同,電壓各異,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給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民國時期,蘇聯控制了外蒙古,並插手疆事務;英國積極實行侵略西藏的政策,拉攏威脅西藏地方政府,使之與央政府離心離德;日本帝國主更是展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聲明】

部分內容出自互聯網,在此非常感激原文作者的創作和分享。如有侵犯版權請和我們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