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平臺=互助計劃=保險?誰是抗風險之王?

互助平臺=互助計劃=保險?誰是抗風險之王?

(更多資訊,盡在V:漫無止境)

互聯網時代,隨著輕鬆籌、水滴籌等“互助平臺”、相互保、e互助等“互助計劃”或好醫保等“互聯網保險”相繼進駐老百姓的視野,走進老百姓的生活,當代人的保障意識也在不斷地萌芽。而,這些新興事物,怎麼會在當下出現?其實,也是與日常生活的需求有關。

靈魂三問

【第一問】人,都怕生病;生病,更怕沒錢。在健康時賣力工作賺錢,多多少少都會積攢一部分錢以備不時之需。而,當我們攢錢的速度還沒有來得及跑贏“人身風險”降臨的速度,怎麼辦?

【第二問】什麼人會需要來自輕鬆籌、水滴籌的募捐?

【第三問】相互保,是保險嗎?好醫保,是保險嗎?加入後就一定會理賠嗎?

帶上“三問”,走進柔軟的靈魂深處,集齊“有力武器”傍身,為美好生活衝鋒!

互助平臺=互助計劃=保險?誰是抗風險之王?

“財富積累”的速度跑不贏“人身風險”降臨的速度,怎麼辦?

“意外、疾病,和明天,不知哪一個會先來?”有人可能會覺得危言聳聽,有人可能會感同身受。不管是什麼樣的心理體驗,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意外或疾病,是超出我們可掌控的範圍。因為我們無法“料事如神”。

為什麼有正常收入的家庭或人們,通常不敢“賺多少,花多少,直至分文不剩”?為什麼有結餘的人們,通常會想要“理財”?歸根結底,其實就希望“有所結餘以備不時之需”,“有所增值以提升財富積累速度”。

既然“人身風險”不可控,“財富積累”是心之嚮往,如果有一天,當“財富積累”的速度跑不贏“人身風險”降臨的速度,我們最怕的是什麼?很多人其實是不敢直面這個問題的,因為沒有人會覺得風險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今天探討這個話題,就希望帶著大家勇敢地來直面,把最差的情況提前規避,也就沒什麼好怕了。

我們最怕的是什麼?其實就是怕“沒錢”。發生意外,發生疾病,家裡日常開支持續不斷,意外或疾病就醫要花錢,康復療養更需要錢來維持......如果發生意外或疾病,有機會治癒,但被迫於經濟受限,那是不是會很無助?

解決“錢”的問題,要麼靠自己,要麼靠別人。靠別人,走親訪友借,我相信是杯水車薪的;靠別人,上互助平臺募捐,我相信不到迫不得已沒人會願意,因為把自己毫無保留地“公諸於眾”;靠自己,家底深厚,時刻準備一筆備用金;靠自己,懂點金融,迴歸金融工具上。“錢”的問題,迴歸“金融工具”上,是不會有錯的。“財富積累”的速度跑不贏“人身風險”降臨的速度,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金融工具——唯有“保險”。


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輕鬆籌、水滴籌的募捐?

一語中的——因為“沒錢”且沒有“保險”。

輕鬆籌、水滴籌的募捐,除了不得不提交個人完整信息說明外,重點的是“募集的資金能不能達到預期”,即便達到預期,也無法100%得到募捐款,畢竟平臺運營也需要費用;而募集一次後,後續的治療還需要錢,又該怎麼辦呢?

輕鬆籌、水滴籌,是一個互助平臺,只能部分解決燃眉之急,但並非長久之策。因為“意外或疾病”的風險,除了“發生時間”不可控,“費用”更是不可控。


“相互保”、“好醫保”,都是保險嗎?加入時有禁忌嗎?

看到“保”字的,都是“保險”嗎?來,揭開面紗,發現並不是“想象中的樣子”——“相互保”屬於互助計劃,“好醫保”屬於互聯網保險。

互助計劃,不是保險。想要在未來享受受助金的人需要通過健康告知後先加入計劃,需要對已加入的且當下發生風險的人先有貢獻,而受助金取決於年齡及加入計劃的人的賬戶是否有足夠的錢進行分攤。受助金有上限且不確定性,是風險點。

互聯網保險,是保險。蹭蹭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隨手點點就可以在網絡上購買到“保險”。同樣的,健康告知,是最重要的關卡和禁忌。

“互助計劃”與“互聯網保險”,隨手一點就算是“有保障”了嗎?其實,不一定。“隨手一點”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得到賠付,也有可能不理賠。

不管是選擇“互助計劃”還是“保險”,核心目的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經濟支持”,即順利理賠。給曾經在互聯網上加入“互助計劃”或隨手一點地買“互聯網保險”的親們一個建議:重新審視一下“條款約定是否清晰”“健康告知到位了沒有”,這樣,為後續可能發生的理賠問題提前“排雷排坑”。順利理賠=清楚條款約定+如實健康告知,這是恆定的真理。讓互助計劃真的能互助,讓保險真的保險。

互助平臺=互助計劃=保險?誰是抗風險之王?

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抗風險”呢?

配對、配全、配足保險,是“抗風險”之根“相互保”等互助計劃,是“抗風險”之錦上添花;“輕鬆籌/水滴籌”等互助平臺,是“抗風險”之最後稻草

在紛繁複雜的金融工具中,提到“保險”,往往不像“股票”、“基金”、“理財產品”等為人喜聞樂見。保險工具,通常是一種長期的保障安排,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準備,是一種無法立竿見影的且“非盈利”的工具。

正因為“保險”的特殊性,可以說在眾多金融工具中,屬它最複雜了。就拿保障類的保險來看,與人當前的健康狀況相關,與過往病史相關,與家庭或個人的保障需求程度相關,與家庭或個人的收入水平相關,與家庭成員或個人對保險工具的認識程度相關……因此,找對專業人士做規劃,也是“配對、配全、配足保險”的關鍵。

“抗風險”之根,有什麼可以選?

肩負家庭責任的,少不了“壽險”(特別是家庭經濟支柱);應對意外的,少不了“意外險”應對疾病的,少不了“醫療險”和“重疾險”醫療險解決的是在醫院裡的醫療費用問題;重疾險解決的是出院後的康復療養費用問題);應對長壽的,少不了“年金險”

寫在篇後

清晰保障責任,做好健康告知,靠“真正的保險”,“配對它”“配齊它”能抵禦風險,“做足它”能解決“錢”的問題。至於“風險什麼時候發生?風險會不會來?哪種風險會來?風險會侵蝕我們多少財富?”,在我們保障齊備時,這些憂慮也就已經不成問題了。您認可嗎?

互助平臺=互助計劃=保險?誰是抗風險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