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最近去電影院看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前幾十分鐘我幾乎看不下去,幾次衝動想要往右上角的出口離開,最終還是看到了最後。

不可否認的是,我被感動了,卻不得不感慨,這部電影戳中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那部分,愛情從來都只有兩種結局,要麼殊途,要麼同歸,而電影中,卻是悲壯的同歸——一個病逝,一個殉情。

時鐘倒回的那一刻,所有的情節開始改寫,你會發現細節都沒有改變,只是聽見了另外兩個人心裡的悲傷。

她服下藥的那一刻,天旋地轉,原來這不是讓腦袋聰明的維他命ABC,而是延續他短暫生命的止痛藥。

她擦乾了眼淚,嗔怪地說,我和你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為什麼我沒有昏倒?其實她想說,為什麼生病的只是你?

他對她說,最希望的事是她找個好男人嫁了。於是她就真的找了一個好男人,說喜歡他,和他約會,和他親吻,向他求婚。其實她知道,哪裡還有更好的男人,因為最好的這個男人,一直在她的身邊,像戒指,像眼鏡,像床,像筆記本,像所有最親近的東西一樣,纏繞在她的生命裡。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電影裡,這句臺詞直擊人心。如果可以安心地靠岸,誰又願意孤單漂泊?

男主角張哲凱是一個不被命運眷顧的人,他不幸遺傳上父親的癌症,被母親無情拋棄。

女主宋媛媛是個孤兒,父母車禍去世,無依無靠。

兩人相互取暖,相依為命,從16歲到30歲,同居了14年。

宋媛媛問:“好男人的定義是什麼?”

張哲凱答:“有工作,有點錢,善良又顧家,還有身體健康。”

張哲凱有小酒窩有鎖骨,笑起來溫柔繾綣,有一腔愛意,但他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他自動把自己從好男人堆裡趕了出來,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

在死之前,他希望自己心愛的女人幸福,所以他一遍遍地把她推到另外一個男人身邊。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這樣的愛有些固執,有些不可理喻。

相愛不就是要在一起,彼此擁有,彼此纏繞麼?

甚至,即使患上絕症,也要死死抱住對方,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刻。

不是這樣嗎?

愛在心口難開,因為一旦開口,我的愛可能變成你的束縛。男主就是有這樣的顧慮,他甘願當一個孤獨的人,成全另一個人的幸福。

宋媛媛主動獻吻,張哲凱拒絕了,因為他習慣了一個人。

張哲凱習慣了一個人,知道一個人的孤獨並不好受,他時時刻刻擔心害怕宋媛媛一個人,而醫生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你也是一個人。”

愛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用自己的離開,成全愛人的幸福,我不要你在我身邊,我要你過的好,這就是張哲凱最想做的事。

這樣的張哲凱,真讓人心疼,卻像極了在愛情中卑微的我們。

愛很自私,它是迫切想佔有,愛也很偉大,它能讓一個人在深夜中獨自撫摸傷口。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我要的不是在寒冬中給我送熱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我吃冰的人,我要的不是守護我的人,而是和我一起冒險的人。”

張哲凱就是宋媛媛看對眼的那個人。

他們在雨天一起歡快地吃冰、一起看漫畫,眼裡,心裡只裝得下對方。

眼神終究騙不了人。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我不要什麼適合我的人,餘生,我只要你。

張哲凱一開始不懂,他把宋媛媛遠遠地推開,因為自己隨時面臨死亡,他不敢坦露自己的愛意。

他讓她去找男朋友,而她真的去找了男朋友,只為確認他的心意。

兩人越走越遠,直到宋媛媛披上了婚紗,卻不是為了心愛的男人,張哲凱“大度”地把她的手交給另外一個男人,一轉身,卻淚流滿面。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他愛她,情深似海,但他害怕,擔心自己不配擁有愛。

她也在後知後覺中明白自己的愛,追出去的那一刻,堅決又有點無力感。

“不要走!你停下來!”她聲嘶力竭地挽留。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到後來你只是合照一張。

那個時候,如果他回頭,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又或許,這樣的他們會比較幸福。

正像他所說,愛情就像刷牙,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每個人有每個人愛的方式。

只是這樣的愛,過於悲傷。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電影雖然感人,但部分情節,還是被觀眾們質疑電影的“三觀不正”。

楊佑賢可以說是史上最憋屈的男二了,女朋友給自己帶了綠帽子,遇到宋媛媛的“挑逗”,他陷入了愛河。

楊佑賢是一個才貌雙全的醫生,與眾多普通人一樣,他對愛情,也有自己的渴望和期待。

然而當他陷入愛情並選擇結婚後,明媒正娶的老婆,留下一段錄音後,跟別人殉情了……

毫無疑問,電影犧牲了男二的幸福。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餘生

奮不顧身地去好好愛一場吧,即使有始無終,即使最後的結局,指向離別。

未來充滿太多變數,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份幸福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