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界面氫溢流過程的原位拉曼研究進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李劍鋒教授課題組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研究界面氫溢流現象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以“In situ Raman monitoring and manipulating of interfacial hydrogen spillover via precise fabrication of Au/TiO2/Pt sandwich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000426)上。

氫溢流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界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位點通過裂解氫生成原子氫,然後遷移到其他位點。這些遷移的原子氫物種可以參與被吸附的分子或物質的加氫反應。這一過程會顯著影響催化劑本身的催化行為,從而改變催化劑的活性或選擇性。然而,在大多數傳統催化劑中,氫活化和分子加氫的活性位點是相同的,或者彼此非常接近,因此很難對這些過程分別進行研究。

為了克服這一關鍵的瓶頸,李劍鋒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Au/TiO2/Pt夾層納米結構的模型催化體系,實現了10 nm空間分辨率的拉曼光譜和氫溢流中氫活化(Pt)、溢流(TiO2)、氫化反應(Au)等活性位點的分離。以對巰基硝基苯(pNTP)還原為對巰基苯胺(pATP)為探針反應,採用原位SERS研究了界面結構對催化加氫性能的影響。原位SERS研究表明,原子氫可以有效地在Pt-TiO2-Au界面溢流,氫在TiO2表面的最終溢出距離為~ 50 nm。結合動力學同位素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發現氫的溢流是通過水輔助的表面氫氧鍵的斷裂和形成進行的。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控制氫的溢流距離來控制硝基或異氰基加氫的選擇性。這項工作為分子層面理解界面結構對氫溢流的影響提供了幫助。


廈門大學:界面氫溢流過程的原位拉曼研究進展


該工作是在李劍鋒教授和張華副教授共同指導下完成的。實驗部分主要由我院博士研究生魏傑完成,劉靜麗和程俊教授幫助完成了DFT計算,覃思納、晏豪、魏笛野等參與了論文的研究工作。武漢大學研究生阮翔宇、管志強教授、徐紅星院士提供了FIB-TEM方面的幫助。此外,殷昊、林隆輝、李梅也為實驗提供了幫助。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和支持。

來源 廈門大學

論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04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