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浅读之三

东周·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 :“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赧王八年(即307年),秦国国君武王发兵进攻韩国的城池宜阳。秦国对韩国展开的军事行动令周天子周赧王坐立不安。因为这个时候的周赧王(前315-前256年在位,是周的最后一位国君。)所拥有的国土、仅剩的弹丸之地就被包围在韩国的国土之内,早已是处于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状态。周王室的军事力量不值一提,政治影响力更是人微言轻。如果宜阳被秦国占据,周就暴露在秦军的视线之内了。更何况秦王觊觎周室王权的象征-----九鼎久矣。周赧王找来大臣赵累商量,说,你来预测一下,秦军打不打得下宜阳呢?答案当然令赧王失望,赵累告诉赧王:秦国一定打得下来。赧王并不甘心这种预判,因为他对周遭的国际环境也做了一些了解,首先,宜阳是一个大的军事重镇,驻有守军十万,且粮草充足。韩国的国相公仲还有二十万后备军可以提供前线支援。更重要的,楚国名将景翠在楚韩边境的山岗扎有营寨,随时可以出兵相救。所以秦国攻打宜阳必然不成功。赧王的分析不能不说是客观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赵累摇摇头,他说出了他的看法:秦军统帅甘茂,他本身不是秦国人,旅居秦国,效力秦军。如果打宜阳成功,那么他就是秦国的周公旦,是大功臣。如果不成功,那他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秦武王降罪杀掉,一是自己逃亡,总之他会在秦国消失。 再说秦武王,秦国国内大多数大臣是不主张对韩国用兵的,但武王是个孔武好战、杀伐果断之人,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他顶住国内的压力,执意出兵,一定要打。如果武王兵败宜阳,他一定会认为是奇耻大辱。所以赵累认为秦军是背水一战,不拔宜阳誓不罢休。

赧王听了赵累的分析,内心是绝望的,崩溃的,只好对赵累说,请爱卿为我谋划罢,我们该咋办。


赵累提出了他的方案:请大王派人去做景翠的工作。就对景翠说,将军您的爵位已然到了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职务是柱国,楚国最高的军职。如果将军在战争中获取胜利,不会再有可以加持的官爵了,可是,万一在战争中失利,就会面临死亡。将军您不如择机出兵,摆出要援救宜阳的样子,秦军劳师远伐,不但不会和将军硬刚,还必定奉上宝物给将军;韩国的公仲也会您出兵相助而敬慕您、感激您,也必定会奉上财宝给将军。您看我的方案是不是可以让将军实现利益最大化?周赧王采纳了这个办法,派使臣游说景翠。

秦军攻克宜阳后,景翠果然进兵。秦军为了避免了和景翠正面冲突,立即把煮枣献给景翠,韩国也给景翠奉上很多财宝。景翠成了整个事件中的最大赢家。秦军在占据宜阳之后,也没有再发动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赵累没有从根本上挽救周的危机,但这个故事还是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战国策》浅读之三


《战国策》浅读之三


《战国策》浅读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