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秋聲賦》:秋天的聲音,是對生命深沉的體悟

又是一個深秋,一場秋雨一場涼,讓人不覺有幾分寒意。颯颯秋風過,打破了秋夜的寂靜,窗外的大樹被吹得沙沙作響,這時,我想起了歐陽修的《秋聲賦》,重新感受秋天那厚重的氣息,傾聽來自內心深處遙遠的絕響。

歐陽修《秋聲賦》:秋天的聲音,是對生命深沉的體悟

《秋聲賦》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賦體散文,入選了清代吳楚材的《古文觀止》,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有這篇辭賦。

但是,歷來評論者對《秋聲賦》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篇辭賦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也有人認為它只是歐陽修對自己仕途坎坷的喟嘆,思想過於消沉,表現的是一種養生全命的悲觀思想。

總之,人們對這篇辭賦的藝術性是肯定的,但是對其思想性卻有很大分歧。

歐陽修《秋聲賦》:秋天的聲音,是對生命深沉的體悟

這篇辭賦寫於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當時歐陽修53歲,他所倡導的文學革新運動得到了發展,並且官拜樞密副使兼翰林侍讀,無論是在文壇還是在官場上,都是他一生中輝煌的時期。

縱觀歐陽修的一生,他經歷了慶曆新政的失敗,也多次因仗義執言屢遭貶謫,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

所以,僅僅以個人仕途的挫折來評價這篇辭賦,就沒有把握到其精髓。應該說,《秋聲賦》之所以能傳誦至今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抒發了對秋天深沉的體悟,深深觸動了那一顆顆敏感的心靈。

每到秋天,落葉紛飛,萬物凋零,看到秋天的蕭瑟景色,善感的文人就會有種悲傷之感,再聯繫到自己的身世、際遇、親友等等,就會有無盡的感慨。

因此,古往今來,悲秋的詩文數不勝數。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而歐陽修則更勝一籌,僅僅從秋天的聲音中,就彷彿聆聽到了一種來大自然的召喚,讓他的內心充滿悸動,引發出無數的聯想。

歐陽修《秋聲賦》:秋天的聲音,是對生命深沉的體悟

萬籟寂靜的秋夜,歐陽修在家中讀書,忽然一陣聲音打破了夜晚的寧靜,在不知不覺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進入他的世界。聲音初聽像是風雨聲,再聽像是波濤洶湧,又像金戈鐵馬。

歐陽修將聲音做了兩個比喻,一個是自然之聲,另一個人造之聲。但究竟是什麼聲音,他卻不能確定,於是問童子。

可是,童子卻沒有感受到,只是簡單地認為是樹林傳來了聲音。同時,歐陽修沒有點明到底是什麼聲音,讓人對秋聲產生了一種神秘與敬畏之感,更加發人深思,這也是作者高超的表現手法。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無比渺小的,如同海德格爾所說,地球在整個宇宙中都只是一粒沙子,人只是沙子上的爬行者,在偶然的機會里發現了知識。

我們在感慨蜉蝣朝生暮死的時候,卻沒有想到,人雖然貴為萬物之靈,但是生命也不過短短几十年,取一個更長的時間段來看,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和蜉蝣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莊子會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李白也感嘆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總有一天,槁木一般的皺紋會悄悄爬上曾經青春美麗的臉龐,那如雪的白髮也會替代 曾經烏黑的秀髮。

歐陽修《秋聲賦》:秋天的聲音,是對生命深沉的體悟

既然生命如同曇花一現,這短暫有限的一生,我們該如何度過?

歐陽修說“百感憂其心,萬事勞其形”是我們一般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每天為了一點點利益和虛榮殫精竭慮,既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也將別人折磨得痛苦不堪。

接著,歐陽修說:“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難道是秋聲在折磨人嗎?不,其實我們過於勞碌,自己在戕害自己,為什麼要怨恨秋聲呢?世間並沒有什麼東西屬於你,最終都要塵歸塵土歸土,當我們學會放下許多無謂的爭鬥,人生就能快樂很多。顯然,歐陽修並非是一味地悲秋,而是在秋的聲音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結尾一句話,更加發人深思。童子聽完歐陽修的一番大論,卻一片茫然,沉沉睡去,只有唧唧的秋蟲彷彿在應答他。從中可見,飽經世事滄桑的歐陽修和稚氣未脫的童子,對事物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內心世界顯然不在一個頻率,無法產生共鳴。

《秋聲賦》的結句看似沒有太大意義,卻讓人掩卷沉思良久,其中暗含的是歐公一種深深的孤獨。

智者總是孤獨的。就像周國平所說,孤獨有兩種,一種是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另一種是在人世間找不到可陪伴的旅伴,是一種形而下的、社會性的孤獨。

歐陽修就是第一種智者的孤獨,他在秋聲中體悟到了生命的真義,卻無法得到共鳴,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最深刻的孤獨。

讀懂了歐陽修的孤獨,也就讀懂了秋聲的內涵。

歐陽修《秋聲賦》:秋天的聲音,是對生命深沉的體悟

總之,歐陽修從秋聲的思索轉向對人世的思索,遠遠超出了他個人自身的命運沉浮的感慨,而轉向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雖然這種思索會讓人痛苦,但是比起淺薄的樂觀主義,卻能給人帶來更大的勇氣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