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海底撈,是老成都人最後的倔強?

最近海底撈因漲價走上風口浪尖,不過在相當部分成都人看來:沒得影響!

海底撈雖發跡於成都簡陽,但真正進成都第一家店2014年才開,近6年了,海底撈火遍全國乃至海外,全成都也不過10家店。成都的火鍋市場,還是一家家市井老火鍋們的天下。

如果說吃鴛鴦鍋是一個成都人對你最大的包容;那不吃海底撈,則是一部分老成都人對老火鍋老口味最後的倔強。


不吃海底撈,是老成都人最後的倔強?


海底撈和老火鍋

劃分了新老兩類成都人?

2014年,海底撈成都首店開進了一環路陽光新業中心,2015年,成都常住人口為1465.75萬人,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達到了1633萬人,因城市擴容以及人才引進,新成都人越來越多,他們或沒受過川渝人從小的吃辣訓練,也沒有市井火鍋從小把嘴養得很刁,便給了海底撈這樣重服務的新派火鍋以機會。同時成都城市發展,火鍋越來越多商務性,很多人在海底撈招待客戶,同事聚餐應酬。

而關於成都老火鍋的定義,筆者專程採訪了成都洞子口的大彤集老火鍋老闆,在成都做幾十年餐飲的她坦言:老火鍋首先是火鍋底料要用純牛油,且底料配的中藥材每家店都不同,老火鍋的老,便老在每家店對底料選材的拿捏火候上,比如怎麼吃才能不上火,吃久了還要加湯不膩。

還有個關鍵,即成都資格老火鍋多有獨家菜式,比如大彤集老火鍋的爆脆,醬五花,各家老店多拿得出看家手藝,都是自家傳承的,不是大路貨。

不吃海底撈,是老成都人最後的倔強?


同時海底撈多選址於成都市中心商場,不像成都那些老火鍋,分佈在許多卡卡角角老街巷,需要熟人帶,才能找到,老火鍋天然自帶成都人的老記憶。

有食客總結道:在海底撈,吃的是服務,談的是生意;在成都老火鍋,吃的是故事,談的是生活。

坦白說,海底撈和老火鍋兩者並無實質高下之分,皆為火鍋不同門派,滿足食客不同需求。不少老成都人也吃海底撈,很多新成都人也愛吃老火鍋,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

實際上一些老成都人口口聲聲不吃海底撈,只是對新老火鍋類似“甜黨與鹹黨”的倔強偏執維護。新老成都人,在成都這座包容的城市,來了都是成都人。

不吃海底撈,是老成都人最後的倔強?


火鍋漲價,

是成都物價的一個風向標?

火鍋在成都的力量很強大,成都作為火鍋之城,物價一定程度都會受到火鍋價格影響。民間甚至有人戲言,成都物價多年前曾有一些增長,受到火鍋漲價相當程度影響,因為火鍋行業開始禁絕老油,推行一次性鍋底,導致成本上升,故火鍋不得不漲價。火鍋漲價,其他商品也跟著漲價,當然其真實性,還有待論證。

道理類似去年豬肉漲價時一個段子,有人問某賣蔬菜的小販,你的蔬菜為何也要漲價,菜販答:因為我想吃豬肉!

這屬於連環效應,火鍋只是其中重要一環。卻足以說明,火鍋對成都人的影響有多大。

不吃海底撈,是老成都人最後的倔強?


成都老街巷裡的老火鍋

是成都火鍋愛好者的底氣


巧合的是,隔著一環路,成都第一家海底撈斜對面,便是小天鵝火鍋牛王廟店,小天鵝作為眾多成都人的火鍋記憶,可惜在2017年就閉店了,如同新老火鍋之間的一次打擂,黯然收了。

但成都老火鍋會認輸嗎?絕不!大彤集老火鍋老闆向筆者娓娓道來成都火鍋故事:從新南門的熱盆景到沙灣耙子火鍋,從魏火鍋,傻兒火鍋再到獅子樓的無渣火鍋;老成都火鍋,每個年代各有不同,卻各有所味。

成都火鍋會迭代,老手藝和老人情都相當穩當,火鍋所在的老街巷,甚至一個地名,皆有成都人飽含情懷的情感聯結,一如大彤集老火鍋選擇在洞子口老街。對火鍋食客來說,任你漲不漲價,我都只吃我喜歡的

。在成都,每一家老火鍋店,都是每一個成都美食愛好者的靠山與底氣,老地方,老手藝,老餐飲……是成都永遠的火鍋精神。

不吃海底撈,是老成都人最後的倔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