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舒蘭皮影

舒蘭皮影是流傳於東北吉林舒蘭市一帶民間的一種以“影人子”表演的娛樂演唱形式。在東北文化長廊中有著漫長的形成史和發展史。

舒蘭皮影供奉聖宗佛,相傳,佛為了傳經,通過皮影的形式來傳播,經書上的話乾燥無味,信徒不容易接受。佛家弟子就把經書上的話編成有趣的故事,用獸皮刻修好,在影窗子上通過燈光的影射,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化,便於善男信女接受,在娛樂中接受經書的內容。開始形成時叫影經。影經在唐朝唐肅宗時候(756-761)傳到渤海國洓州,也就是現在的吉林省舒蘭市,受到了百姓的喜愛。其演出活動分為唱廟會,唱山溝,唱屯場,即走村串屯演唱。幾百年來,其蹤跡遍佈東北大地。

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舒蘭皮影

影人子是皮影的藝術核心,多為驢皮刻制,不論是人物,還是兵器、野獸、車船等,統稱為影人子。刻成的影人子,演出時一拽連線,表現人物的坐臥、走路、打鬥、翻跟頭、逃跑等,表演自如。一般由4人演唱。分為打活、拿活。唱的劇目分兩種:一種是按照寫出來的劇本唱,叫影卷,另一種是現抓式隨機演唱,更易被觀眾接受。演唱皮影分為打活和拿活。打活影匠二人,精於吹、打、彈、拉,珠聯璧合;拿活影匠分上線和下線,配合準確,影像栩栩如生。劇目分兩種,一種是劇本卷,另一種即興演唱,活靈活現,更有親切感。

舒蘭皮影具有戲曲藝術的共性,又有區別於戲曲的差異。戲曲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而皮影是影窗上的影人子表演。戲曲是演員在舞臺上說、唱、念、作、打,而皮影兒說、唱、念由影窗子後的影匠來完成。作、打則由負責拿活的影匠,操縱影人子在影窗上完成。戲曲的演員,從出場到劇終演的是固定的一個人物,皮影兒的影人子,從出場到劇終演的卻不是一個固定的人物。影卷子上的唱詞,對觀眾投其所好,也可添著唱,扔著唱,有一定的隨意性、靈活性。並且皮影兒沒有戲曲的佈景、服裝道具,只有上百個影人子和簡單的幾件樂器裝在箱子裡,非常簡便。 

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舒蘭皮影

舒蘭皮影的影卷全部是流傳於民間的各種故事,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通過有趣的歷史故事,歌頌真善美,鞭撻假醜惡,使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到了歷史的脈絡,受到美德教育。

舒蘭皮影的曲調均是傳統的、優秀的民間樂曲,是對音樂的一大貢獻。現在東北二人轉和評劇等劇目均借用了皮影的影調。在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舒蘭皮影兒是東北民間群眾主要文化娛樂活動。 

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舒蘭皮影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不斷髮展,新文化形式取代了舊文化形式這種歷史性的變化,使舒蘭皮影這種過去曾受過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黯然失色,並且後繼乏人。因此,舒蘭皮影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急需人們的重視與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