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您正在收看的是广东卫视”这句标志性的台呼,已经陪伴大家15年了。这是康毅最为人熟知的声音形象,而他也是观众最熟悉的陌生人。作为声音艺术家、广东卫视的主持人、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他通过声音创作演绎了无数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老广的味道》,能媲美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是观众每年都期待的纪录片佳作。

康毅的声音千变万化、个性鲜明,有“魂的再塑”等特点,而他通过作品不仅感知着岭南文化的深度、广度,也传递着当代人的美好生活和广东精神,探索着南派纪录片配音风格的力度和筋骨……

文/梅康明、蒲园欣、吴菁菁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康毅

广东卫视主持人频道声、《声音空间》栏目制片人、康弘毅工作室负责人,入围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节目主持人,获得“广东最美声音”称号。他主持的活动、晚会、直播等超过千场,并以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和儒雅稳重的形象气质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作为行业细分中的跨界达人,他配音解说的作品备受瞩目,在华南地区具备较大影响力,被誉为“岭南第一声”。成名作美食纪录片《老广的味道》,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曾闭关两个星期

记者:《老广的味道》(下简称“老广”)已经来到了第四季,许多观众期待已久。而很多人看完后的第一反应是您的声音真好听。那么好声音从哪儿来?《老广的味道》是怎样炼成的呢?

康毅:好声音从生活中来。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的颜色,忽略了风的走向,还有春夏秋冬天气的变化,其实你要用心去感知,把它收集成声音的元素,变成声音的符号。在配音的过程中,你越用心或者说你的心越纯粹,你所采集的声音的元素越多,你配音的作品会越丰富。

我觉得“慢慢来,比较快”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我在《老广》第四季的创作。《老广》整个团队有六七位导演,有各自的风格。他们用一年才提炼出来的二十来页稿子,可谓字字珠玑。但怎样通过语言来形成一种美的享受,成为语言艺术,甚至再过十年二十年都不过时,这是我需要思考的。

还有一点是,我配音时,片子还未剪完,只能盲配——没有画面依托,只能通过纸上的文字自行脑补。所以,我会闭关两个星期,让自己完全进入创作状态,做《老广》的录制。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配音如单人舞蹈

康毅:我备稿是这样的,先把稿件粗略地看一遍,心里有数,接下来会深究每一个字音。比如“镬气”、“按捺不注”,很多人都会读错。第三步要跟编导沟通,他们怎么拍的,过程怎样,对他们的创作历程大致有所了解和感受。第四步是听配乐,听听音乐的节奏。那么进棚创作以后,整个世界都是属于我的,就像是一个人在舞蹈,通过声音展示所有的魅力。

这整个过程必须忘掉自我,全情投入。因为声音的创作是依循了创作规律,并随着心境、人物经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起变化。要在这其中捕捉到流转变幻的信息,用声音表达出来,必须敏感而细腻。所以《老广》到目前为止已经来到第四季,而每季共七集,每集都有4到5个故事,我在上百的故事中体味百态人生。也只有品尝出其中的况味和喜怒哀乐,才可以确保每个人物、每个故事,甚至每个作品都独一无二,富有变化。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声音令画面活起来

记者:在配音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康毅:就是改,最怕声音不接,跳戏。因为人的声音状态每天都不一样。你怎么找着那个味,让它不突兀。有个小技巧就是,改得越少,你跟上次的差别就越小。改是我最怕的事情,但改的过程其实是在磨练我的心性,磨练我的维度,还有我专业水平。

我觉得声音运用的最高级别是忘掉声音。后期剪辑的同事告诉我,漂亮的画面看久了,慢慢会产生审美疲劳,但当我的声音放进去时,画面里的海鲜都一下子活起来了。这就是声音的魅力。对于我而言,声音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声音就是一个世界。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配音是绣花一样的工作,很苛刻。一个错字杂音,甚至语气不对,就会偏离你对这个东西的真正认知!我的目标是通过我的声音串联广东的美食故事,让观众感知人情冷暖,而忘掉声音本身。因为声音只是我和世界沟通的一个媒介和载体。但这是不容易的。

——康毅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谈“南派风格”

“广东人不太喊口号,但每个人都在努力”

记者:《老广的味道》是南派纪录片的代表之一,那么南派纪录片的配音也会有南派风格吗?

康毅:当然有。南派配音比北派更贴近生活。北派更大气庄重,南派更自然。我觉得,贴近生活更难。为什么播音腔会让人讨厌呢,就是因为它只有一种语体,不变声,不变调。《老广》的配音让人觉得美,是因为我们在变调中融入了生活,并不留痕迹地把它说清楚了。其实这蕴含了对文字的理解,对整个故事的认知。所谓南派风格,是在独有的地域文化影响下所造成的播音风格的不同。当然,这还跟个人条件有关,而风格的形成也不是某时某刻,它是长期沉淀积累的。

南方的水土养育了南方人,还形成了南方独特的文化。广东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味道,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这里的人,有自己的一种自在活法,就像广东的饮食,丰俭由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活的状态。不谄媚,也不自卑,不愠不火。他可以接受多样性的存在,包括各种性格的人、各种肤色、文化的人;他允许生活状态的多样,饮食的多样。

在广东,连着几个月吃东西,也不会重复。在广东待了十几年,我觉得它是生活的味道。生活是有智慧的、有哲学的,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广东人不求一时得失,他需要日久见人心,需要长期的磨练,只要你真善美,广东人会给你更多的回馈。广东人不太喊口号,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很实在,很勤劳,低调务实。广东的生活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在我的声音感受中,有低调务实和含蓄的东西。我不是广东人,但我的语言已经融合了广东的气息。


●对于外地人来讲,《老广的味道》是猎奇的味道。而我的“声音的味道”是这方土地给我的。我是一个游子,一个“新广东人”,我能把《老广的味道》做出来,其实也代表了广东人爱拼的精神。我在这里积蓄,把这多年的涵养吞吐释放出来,把广东的人文风土宣传出去,是我的一份责任。

——康毅

谈声音的优势:

“听到你的声音就会觉得饿!”

记者:您是吃货吗?

康毅:我一方面是个吃货,一方面喜欢跑步。跑步是为了让我更好地吃。我觉得吃货都是心大的人,都很开心。我觉得自己在广东这种有滋有味的生活,是来自于我对于广东美食的认知,不能说吃遍,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吃。去感知煲仔饭、艇仔粥、“热气”,或者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只有体会了才能形成感受,这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不会空洞的。通过语音的表达,勾起大家对食物的向往或认知,这是我想做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要还原生活。还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听你的声音就会饿,你是怎么做到的,你的声音真好听!其实在声音好听的背后,是多年的累积打磨,甚至在一呼一吸之间,一个气声,一个转音,一个语气停连节奏,都是长期累积的。你能感知多少生活,你就能通过我的声音听到多少故事。可能上天对于资源分配不平均,人有长得美丑,声音有好听难听,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不能忘掉两个字,就是努力。

我觉得观众的认可,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其实我无数次想放弃。因为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找他,真的只是因为他声音好吗?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多年的功底,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比我声音好的人,有;比我在广东生活时间长的,有;比我从业久的,也有。而我呢?第一,这片土地给了我创作的灵感;第二,我坚持了将近二十年。这将近二十年的成长,是我的童子功,我的坚持。你想要跑得快,必须得有这种功力带给你的底子。你有底,才能“高能高得去,低能低得来”。

●我觉得很难得,遇到《老广的味道》这个作品,并作为我的成名作。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做一些值得留念的,可以留存,不辜负我自己年华的作品。我希望《老广》未来也会有变化,因为美食也在不断创新。如果只是原来的味道,再好吃也会腻。就像生活,它是多样性的,声音也是。多样性是你一直喜欢它,追随它的动力。

——康毅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南派纪录片:《老广的味道》

美食纪录片《老广的味道》,以独特视角深入食材原生地,发掘老广们真实鲜活的日常美食之美——食材蕴含的风物之美、乡土之美,收获耕耘的劳作之美、匠心之美。

《老广的味道》第三季在广东卫视播出时,创下全国晚间黄金时段最高排名第3位的佳绩。节目版权输送至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江苏、重庆、辽宁等卫视、爱奇艺及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节目通过微信、视频网站等移动互联传播点击过亿。

这个由广东卫视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呈现出广东本土美食IP的旺盛生命力,《老广的味道》第四季日前已在广东卫视播出,以“夜食”、“野趣”、“香料”、“小吃”、“佳果”、“主厨”、“侨味”七大主题挑战观众的味蕾。


如何用声音勾起食欲?《老广的味道》幕后靓声现身说法。康毅:穿梭声音里,陶醉美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