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美食是一种人文的事物,他具有美味,文化,健康,价值四种属性。我们每个区域都发展除了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美食,这些食物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文化,习俗创造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比如,靠山的人就会多食用山货,气候湿润的地区就会多食用辣椒等等。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潮汕的美食,潮汕临海,所以当地饮食多海鲜,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香煎蚝烙吧。蚝也叫做“牡蛎”这种食物要和以火为标志的人类文明不一样,只要不经过火的烹饪的牡蛎才更加的好吃,而且也更加的有营养。但是现如今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很少能见到无菌的适合生吃的牡蛎了。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现如今能够生吃的牡蛎都是养殖在远离城镇的海岛或者是在养殖区养殖成熟以后经过吊养净化的,但是这样的牡蛎数量非常稀少,难以获得而且价格高昂。牡蛎比较适合生吃,这种吃法更富有滋味,如果用火烹饪,无论是哪种方法,蚝肉都会脱水缩小,也会掩盖蚝本身的鲜味。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但是潮汕的香煎蚝烙,小编认为是经过烹饪过的牡蛎中极少数能够保持完好的清鲜之味的。潮汕人吃蚝的历史相当久远,保留着著名的潮州陈桥和梅林湖贝丘遗址,这些遗址就是潮州先民在以前吃蚝留下的证据。唐代诗人韩愈还留有“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的诗句”。那是潮汕的著名小吃蚝烙大约在晚清时期才开始出现。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早在以前的“老会馆蚝烙”它建于清咸丰四年,现如今他就在百货大楼的后面,在以前这个地方还是海墘码头,后来这里更是发展成了多家蚝烙摊聚集的地方,这些小摊大多聚集在升平路的西天巷一带,形成了蚝烙美食一条街。后来“西天巷蚝烙”逐渐的出名,但是在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公私合营改造中,西天巷的蚝烙与汕头街头巷尾得各种摊贩一同消失了。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蚝烙的主要食材用的是鲜蚝,雪粉和鸭蛋,用到的烹饪工具是平底生铁鼎,要先将这个工具烧热,然后在模具上放入猪油,放入的猪油一定要多,在潮汕蚝烙还有个名字叫做“厚膀蚝烙”意思就是说要用很多的猪油。煎蚝烙一定要选用的是新鲜的牡蛎,潮汕人一般会叫它“蚝仔”或者是“珠蚝”。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在牡蛎的分类上,潮汕人民使用的多属于褶牡蛎,这种牡蛎在海滩上很容易看到,他媳妇在海边岩礁或者是码头之上,当地人经常拿着一把蚝刀采取。潮汕的雪粉其实是指的薯粉,以精白的为最佳。至于是选用鸭蛋还是鸡蛋小编认为都是可以的,在以前鸡蛋比鸭蛋贵,所以潮汕的香煎蚝烙一般用的是鸭蛋。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在制作这种要吃之前要先将蚝仔与木薯粉加水搅拌均匀,调制成稀浆。这一步骤可以算得上烹饪蚝烙的关键了,适量的添加薯粉可以让它吸收蚝仔受热以后脱掉的水分,且还能够使做出来的蚝仔更加的爽滑鲜嫩。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用量,水加得太多或者是木薯粉加的太少,是无法煎出美味的蚝烙的,反而会使它变成一堆糊状物。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将薯粉和水和蚝仔一起搅拌均匀后,可以将粉浆倒入平底生铁鼎里面了,因为里面加入了大量的猪油,粉浆在受热以后就会快速的定形成黄澄澄的颜色,是没有直接接触到鼎的那一面仍然是夹生的,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蚝仔的上面浇上蛋液了。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蛋液可以起到吸收蚝仔中的水分的作用,还可以使做出来的香煎蚝烙色泽更加诱人,而且更加的有营养。这个时候蚝烙已经初步完成了,在将蚝烙翻面,让淋有蛋液的那一面与鼎直接接触,等到蛋液煎至金黄色就可以装盘食用了。香煎蚝烙外酥里嫩,蚝仔鲜甜,香软可口。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除此之外摊主还会将洗干净的香菜放在蚝烙上面。香菜不仅可以为这道小吃添色,使食客增添食欲,还能够利用蚝烙的余热将,香菜的香气充分发挥出来,在潮汕有一句俗语叫做“芫荽叠盘头”,所以在潮汕的许多名菜中都会食用香菜为菜肴增添颜色。香煎蚝烙做好以后,店主还会为食客鱼露,辣椒酱和胡椒粉一起食用。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在潮汕除了看到香煎蚝烙以外,在潮州府城还可以看到卖蚝烙的店,这家店招牌上错写成了“蚝煎”,其实在我国的烹饪技术中“煎”与“烙”而做法相近但是还是有区别的。“烙”是要用水和淀粉将食材搅拌均匀以后,制作成饼状的食物。

走进潮汕—这种海鲜很是鲜美,做成小吃外酥里嫩

一份好的香煎蚝烙,一定要做到外酥里嫩,要选用新鲜的蚝仔,并且蚝多粉少,在锅中加入大量的油,能够使蚝烙快速的定型。今天的文章小编就分享到这里了,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香煎蚝烙,大家有机会去潮汕一定要亲自去品尝一下哦,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喜欢这篇文章的就给小编点个赞吧,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