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一)

文 | 郭英德

一、引子:第一名將

毛宗崗本《三國志演義》評價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毫無疑問,《三國志演義》所寫武將如雲,但形象最為感人的是關羽。

千百年來,不管喜歡不喜歡關羽,關羽的形象總是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裡。古往今來,關羽不僅僅以一位名將著稱,而且以神靈著稱,成為著名的“關公”、“關老爺”,甚至“關帝”。

直到現在,“關羽熱”在海內外一直在升溫。近20年來,出版的有關關羽的專著就有20多部。學術界還常常召開學術會議,研討中國文化裡面的關羽。可以說,關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當然,討論中國文化裡面的關羽,這個題目太大了,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所以我這裡將主要以《三國志演義》小說為主,圍繞毛宗崗所說的“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談談關羽作為“名將”,究竟“奇”在何處?為什麼堪稱“第一奇人”?究竟哪些特點使他成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二、智勇雙全:儒將風采,勇冠三軍

(一)紅臉關公

首先,關羽形象最奇特的當然是他的容貌。一提到關羽,大家眼前就會出現這麼一個形象:身長九尺三寸,面如重棗,臥蠶眉,丹鳳眼,胸前五綹長髯,胯下赤兔馬,手持一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人物形象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面如重棗”,那是一種暗紅色的臉,後代戲曲中演“紅臉關公”的專門行當,被稱為“紅淨”。據說臉紅象徵著忠義,民間口傳,喝酒臉紅的是忠臣,喝酒臉發青、發白的則是奸臣。紅臉和白臉,變成忠和姦的一個標誌性特徵。

其實那是後人的看法,當時的人們可不這麼看。因為在《三國志演義》小說裡,還有一個人也是“面如重棗”,那就是魏延,可是他一出場,諸葛亮就給他定了調子,說他腦後長著“反骨”,“久後必反”。可見紅臉的人也可能不是忠臣。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所以,小說裡寫關羽“面如重棗”,與其說是忠臣的面相,表現出忠貞的品質,不如說這是威嚴的武將的面相,突出了剛勇的品質。

與“紅臉關公”相媲美的,是“黑臉包公”,“黑臉”成為一種嚴峻的法官的面相,表現的是鐵面無私的性格。所以,關羽的紅臉,在當時只是性格化的臉譜,還不是道德化的臉譜,跟後世戲臺上曹操的“大白臉”還是有些不同的。

(二)勇武絕倫

毫無疑問,勇武絕倫肯定是名將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比如《史記》記載項羽,就說他“力能扛鼎”,像舉重運動員挺舉一樣,兩手可以把鼎舉起來。關羽作為“古今名將中第一奇人”,他當然有著過人的勇武。歷史上的關羽就是一位威猛神勇的武將,他和張飛一樣都是“萬人之敵”,小說更是不惜筆墨描寫關羽的這種勇武絕倫。

“溫酒斬華雄”是關羽的一次很重要的亮相(卷一《曹操起兵伐董卓》)。

小說先作了大量的鋪墊。當時在汜水關,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手下第一員驍將華雄,堅守沂水關,先斬了鮑忠,又把孫堅打得落荒而逃。

諸侯商議迎戰。先是袁術手下驍將俞涉出戰,不到三合,被華雄斬首,“眾諸侯大驚”。接著太守韓馥手下上將潘鳳出戰,又被華雄斬了,“諸侯皆失色”。

這時袁紹感慨地說,如果我手下的顏良、文丑,“得一人在此,豈放華雄施威哉!”這當然也是一種鋪墊,因為咱們知道,後頭刺顏良、誅文丑的還是關羽。

正當諸侯一籌莫展的時候,關羽挺身而出,說:“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關羽引人注目的外表相貌與他卑微的社會地位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時帳中三位統帥的表現各自不同。

袁術大喝道:“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亂棒打出!”袁術十足地是一位自負的豪強,表現出對平民出身的關羽的極度輕蔑。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而袁紹不像其弟如此無禮,語氣稍顯緩和,說:“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吾等如何見人?”袁紹還是有一定眼光的,他後來成為曹操的勁敵,並非偶然。他願意讓關羽試一試,又死要面子,怕讓董卓知道讓一個弓手出去打仗,這太丟人了。重面子,這是袁紹的性格。

最後還是曹操出面斡旋。他先說:“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廣學。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誅亦未遲。”接著又說:“據此人儀表非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由此可見,曹操善於使詐,而且善於用人。他想到,關羽出戰,打贏了很好,打輸了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那只是一個弓馬手,輸了也不丟臉。可以看出來,曹操的見識、胸襟和心機遠遠高出於袁氏兄弟之上,他最後能夠擊敗袁氏兄弟,也不是偶然的。

這時關羽昂然回答說:“如不勝,請斬我頭。”這句話說得不免有點牛氣,假如他輸了,不等袁術、袁紹、曹操斬他的頭,華雄就可以斬他了。

於是曹操讓他喝一杯酒壯壯膽再去,關羽說了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來!”然後提刀出帳,上馬而去。

小說寫道:“眾諸侯聽得寨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卻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是關羽“威鎮乾坤第一功”,小說寫得相當有氣勢。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兩位武將之間一刀一槍的廝殺招數,這是為了加快小說敘事的節奏,讓關羽誇下的海口能夠迅速兌現,給聚於帳中的諸侯,也給閱讀作品的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據歷史記載,斬華雄的是孫堅,與關羽無關。而在小說裡,卻寫孫堅被華雄打敗了,最後才讓關羽出場。小說歪曲了歷史,卻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英雄。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接下來,小說又用相似的筆法寫“虎牢關三戰呂布”。這次不是關羽單打獨鬥,而是劉、關、張三兄弟齊上陣,跟呂布群毆。

小說寫“呂布英雄,無人可敵”,諸侯八路軍馬,眼睜睜地看著呂布殺死穆順,打敗武安國,卻只能面面相覷,“心喪膽裂”。

這時,先是張飛大戰呂布,“漸漸槍法散亂”。接著關羽上前助戰,“又戰到三十合,兩員將戰不倒呂布”。劉備又驅馬向前,“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這下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走”。

從這兒也可以看出來,如果單論武功,關羽恐怕不是呂布的對手,呂布可以說是《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武功第一高手。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關羽的勇武,還可以從刺顏良、誅文丑裡顯現出來(卷五《雲長策馬刺顏良》、卷六《雲長延津誅文丑》)。

當時袁紹派遣大將顏良作先鋒,進攻白馬(華州),與曹操對敵。關羽主動請戰,但曹操生怕關羽立功後遠走高飛,所以沒有答應他。

這時小說又用了同樣的鋪墊手法,寫顏良先後斬了宋憲、魏續,打敗徐晃,“諸將慄然”。於是曹操只好用程昱的計策,調關羽前來出戰,“如勝則重用,如敗則決疑”,看看關羽值不值得他如此重視。

關羽到了白馬,先跟曹操上土山,遠望顏良,誇口說:“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他絲毫不把顏良放在眼裡,說:“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首級來獻丞相。”看來關羽是很善於推銷自己的,大話、滿話,張口就來,一點兒不打磕巴。

於是關羽“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

這時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羽到來,正要問他話呢,沒想到關羽的赤兔馬跑得太快,一下子就跑到顏良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他斬於馬下。“中軍眾將,心膽皆碎,拋旗棄鼓而走”。

關羽下馬,把顏良的頭割下,“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似入無人之境”,回到軍中,獻首級於曹操面前。

顏良好歹也是一員大將,怎麼還沒交手,就被關羽殺了呢?小說在這兒有個小注:“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可見,斬顏良並不足以體現關羽的勇武,他只是機會湊巧,令顏良措手不及罷了。要不然,不至於戰未一合,關羽就斬了顏良。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當然這也是因為關羽實在求勝心切,他想勝了以後,就可以為離開曹操去找劉備提供一個藉口。所以他恨不得馬上立下戰功,在戰場上根本顧不上跟顏良搭話。

後來袁紹又派文丑率十萬軍前來迎敵。劉備正在袁紹軍中,願同行。文丑說:“劉玄德乃累敗之將,于軍不利。”他不願意用劉備,後來劉備好說歹說,才答應分給他三萬軍,讓他作為後部。

文丑到了延津,先與張遼、徐晃交合,張遼、徐晃戰他不過。這時關羽恰好趕到,“與文丑交馬,戰二合,文丑心怯,撥回馬繞河而走”。

看來文丑也被關羽的名聲鎮住了,如果竭盡全力,也不至於這麼不濟,只戰二合,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當然文丑戰不到二合就跑,也有他的講究。因為在戰場上,眾目睽睽之下,他不好跟關羽說話。所以先跑走,引著關羽追他,追到沒人的地方,好告訴關羽劉備在袁紹那兒,這樣兩人就可以不打了。

文丑沒想到,關羽騎的是赤兔馬,一下子就趕上他,根本沒顧上搭話,腦後一刀,就被斬下馬來。

關羽刺顏良的事見於史書記載,而斬文丑則是小說的虛構。張遼、徐晃雙戰文丑,都未能取勝,而關羽不到三個回合便將其斬於馬下,兩相對比,關羽的神勇愈加突出。

關羽在戰場上的勇武,在後來和蔡陽、黃忠、龐德等的對陣中,還有精彩的描寫,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在小說中,關羽的勇武絕倫不僅表現在戰場上,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刮骨療毒”的故事(卷十五《關雲長刮骨療毒》)。史傳記載了這件事,《三國志平話》開始把關羽療毒的醫生附會成華陀,於是華陀也跟著關羽大大出名了。

如果仔細地閱讀“刮骨療毒”的故事,會發覺關羽的勇猛不免帶點作秀的成份,因為他太自信,太高傲了,他有必要把自己塑造成神乎其神的勇武形象。

關羽領兵攻打樊城,“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綠袍,傍若無人”(卷十五《關雲長水淹七軍》),結果被曹軍射中右臂,箭頭拔出來,血流不息。

華陀給他療傷,說傷口有毒,需要動外科手術。因為手頭沒有麻藥,就介紹了一種止痛的辦法:立一個柱子,上面釘上一個大圓環,把受傷的胳膊伸到圓環裡頭,然後用繩子捆上,這樣便於止痛。再用被子把眼睛矇住,還可以減輕一點心理壓力,這樣做手術時,用尖利之器割開皮肉,鮮血淋淋,就不至於害怕。

關羽卻不以為然:“如此容易,何用柱環?”又說:“吾豈比世間之俗子耶?任汝醫治。”於是他一邊飲酒食肉,一邊與馬良談笑弈棋,伸臂令華陀動手術。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於是華陀拿一個大盆子接血,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用刀刮骨頭,“刮之有聲”,“血流盈盆”,“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只有關羽一邊飲酒食肉,一邊談笑奕棋,滿不在乎。

手術完了以後,關羽大笑說:“此臂屈仲如故,並無痛矣。”華陀不禁讚歎道:“某為醫一生,未曾見此君侯,真乃天神也!”

其實,誰都知道,不敷麻藥,直接用刀子割肉刮骨,怎麼可能沒有一點疼痛感呢?關羽肯定感覺到疼痛,但他要做出英雄的樣子,表現出非同凡人的勇武,就忍痛不說罷了。而且他還誇口:我是英雄,跟別人就是不一樣,一點兒也不覺得疼痛。這不是作秀是什麼?

《三國志演義》小說寫關羽勇武絕倫,寫他是“古今中名將第一奇人”,既然是第一,就要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奇人必有奇事。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京師文會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文章作者

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十六):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鄧若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