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重讀《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部散文集。現在我們很多人所熟知的這句話——“年輕人,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便是出自於她。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當時還在上大二,在圖書館裡找到這本書,一口氣讀完,那時候還懵懵懂懂。現在已經是畢業4年之後的我了,多吃了幾年飯,又年長了幾歲,閱歷漸長又嚐了一些世情冷暖,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又懂得了一些其中的味道。不禁感慨,時間真是神奇的東西啊,讓你的每一段經歷最終都沉澱成了回憶。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重讀《我們仨》

圖片來自網絡

這本《我們仨》就相當於一本回憶錄,是楊絳先生在經歷了喪女喪夫的深切之痛後,飽含深情撰寫出來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裡講述了楊絳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一同走過的悲愴而溫暖相守的人生經歷。文裡瀰漫著最悽美的情思,也流淌著最深切綿長的思念,文筆溫暖動人、哀而不傷,還一點點滲透著那個時代下知識分子的情懷和人格操守,這些在今天尤為欠缺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仨》一共三部分。它用一個“長達萬里的夢”來拉開全文的序幕,用虛幻的夢境交錯著真實的筆觸完整地記錄下最後幾年中這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的相持與相守,相聚與相失。最後再以回憶錄的寫法,用生活化的文筆,記錄下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重讀《我們仨》

圖片來自網絡

楊絳先生獨具匠心,用虛實結合的文筆道盡了她一個人對我們仨的無盡思念,用一種以實筆寫生,以虛筆寫死的方式,讓人在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交錯縱橫間,已然跟著歷經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她能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有愛的三口之家,其間的濃濃親情和深深不捨令人揪心,但等到最後你又會覺得意猶未盡,心裡變得溫暖起來。也許是在這本書裡,我們不僅感受到面對世事的通透與豁達,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經歷了更多、懂得更多之後,依然熱切地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我們所愛的人,就是這種溫暖中的練達,讓人覺著哪怕有朝一日我們遍歷山河,這人間也很值得我們曾經來過!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重讀《我們仨》

圖片來自網絡

錢鍾書曾對楊絳許諾:“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到最後他們還是失散了,就像文末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那一個,“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重讀《我們仨》

圖片來自網絡

我以前看過一條微博,圖片是一張櫻桃小丸子的全家福,配圖的那一句話,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一直記到現在。那句話說:“越長大越明白一個道理:沒什麼比家人在一起更重要。”家就是最好的港灣,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重讀《我們仨》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