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讲述者

01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2015年开学辞职的一篇演讲,我至今印象深刻,她在这篇演讲中提到:


大学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观点。但是在你们未来的大学四年内,这种言论自由可能无形中会因言语不当而带来伤害。这些言语也许本来是一番好意,却因为误解曲解而事与愿违。然而这些都是哈佛在努力推动多元化中无法避免的过程。这一点我们会继续坚持,在应对指控的法庭上,在日后的公众交流中,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应该坚持这一点。


用心聆听,更包容地聆听,不要怕犯错,不要担心,勇于尝试,努力包容。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篇有当时的语境,当时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备受争议。


抛开这些语境,她说的话我认为完全适合在几乎所有的情况。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所谓的言论自由如果我们滥用,就会受到言语不当而带来的伤害。有些言语也许本来是一番好意,却因为误解曲解而事与愿违。


我想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我也曾因为言语不当而伤害到朋友,即使后来做了很多补救但还是遗憾当时自己的言语不当。


我们看似不经意说的话,对别人有时候就像匕首一样刀刀见血,可悲的是有时候自己却不自知,不知自己的言语在伤人。


朋友、家人的隔阂往往就是因为这样的言语,也许我们的出发点并非如此,但他人的感受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02


我知道,像我这样的人其实是喜欢表达的,但我也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年少时总觉得时日尚多,以后可以慢慢改进。


一晃已经是中年了。


想起弘一法师说过这样的话,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我不知道曾经犯过多少次这样的毛病,如今人到中年,不希望再犯这样的错误。不管是开心的时候还是愤怒的时候,要克制自己少说多听。


否则,就会变成年轻人口中讨厌的中年人。


如果彼此交情很深,那还需要表白,碰一杯酒,敬一杯茶……都包含在里面了。


03


中年人的毛病当然还有不少,油腻之一就是好为人师,一遇见机会,或者一喝点小酒就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指点江山,我们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毛病。


写下这些文字,还是希望能引以为戒,何不少说一些,让年轻人多说一些,让长辈、前辈多指点一下,做一个倾听者岂不美哉!


多一个倾听者,可以多了解他人,进而多同理他人,也会少一些人性中常常习惯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如果一个人人到中年,还处处自我为中心,处处老子天下第一,享受所谓的成就感,这样的人人生下半场大概率要走下坡路吧。


人到中年: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讲述者


04


人到中年,不是啥也不说了,啥也不管了。这种人算不上什么高明,更说不上什么格局高,至多也就是世故吧。


人们常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中年人也是如此,往往是知世故也世故。


正因为难,才更有写下来的必要。人到中年,不要装什么深沉,对于一些工作中生活中应该担起责任的事情,还是要敢于指出来,而且这还不够,还要给出具体的建议。


这里不是指滔滔不绝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中年人正是最擅长的,尤其那些高学历者,但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个,而是脚踏实地真诚的意见。


就像电影《无问西东》里说的: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