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美食故事之三

常州美食故事之三

誠齋吟詩讚刀魚

裕豐後人

“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後魚骨硬似鐵”說的是“開春第一鮮”的刀魚。

刀魚,又稱刀鱭、毛鱭,體形側扁狹長如刀,是一種洄游魚類。刀魚其實很古老,《山海經》裡介紹:“鮆,刀魚也,長頭而狹薄,其腹背如刀刃,故以為名,大著尺餘。”這裡的“鮆”指的就是長江刀魚。

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成為春季最早的時鮮魚,也是餐桌上最奢侈最鮮美的第一盤菜餚。清明節前的刀魚,因處於長江入海口,淡水與海水的交界處,餌料豐富,肉質鮮嫩。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刀魚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古籍食單《鼎香集》中曾有記載,“將刀魚制淨,油浸之,融入上湯,文火煨約六個時辰,至骨酥刺爛,食之強筋健骨。

歷代名人對刀魚之美味均有讚賞之詞,曾任常州知州的楊萬里,也有他的一番感嘆。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

淳熙四年(1177年)春,楊萬里出常州知州。楊萬里在常州二年中,為官清正廉潔,不擾百姓,不貪錢物。當時的詩人徐磯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

在宋代,淮河、太湖和長江流域都產刀魚。在此區域內的人自然可以吃到鮮魚,有的人還把刀魚用酒糟、鹽等調料醃製起來,可以長期保存,也可以贈送、出售,讓外地人也嚐到這一美味。

“河豚來看燈,刀魚來踏青”,又一年春季到來,長江、太湖地區的人都重視春季捕刀魚、吃刀魚,漁民們進入第一次春捕高潮。這天,楊萬里帶兩名衙役趕到長江邊視看捕撈作業。他在當地幾位鄉坊長者陪同下來到一座橋上,滿懷興趣地觀察了漁民打魚、製作生魚片的場景。楊萬里看到興起時,不由地朗聲吟道:“一聲磔磔鳴榔起,驚出銀刀躍玉泉”

午間,鄉坊長者要找上等的酒店,招待楊知州用餐。楊萬里連忙說:“不必費心,只要在江濱找一處地方,哪怕是一戶農家,只要整潔即可。”鄉坊長者拗不過,就近進了江邊一戶小漁家,讓這家漁姑做些家常小菜,特地關照要做幾條刀魚讓知州大人嚐鮮。

古人做刀魚,不用高湯,不用圍邊,清蒸就好,也就是四五條的樣子。不一會兒,漁姑端上來,刀魚躺在盤子裡,身上清亮亮的,那特有的香氣便使人垂涎三尺。

長者請楊知州先挾,楊萬里正要動筷,那漁姑上前說道:“大人且慢,讓小女子先挑魚刺。”

楊萬里忙停下筷,說:“有勞了。”

只見漁姑左手用筷夾住魚頭,提起來,右手用筷從魚頭以下貼著魚骨兩邊夾緊一抹直到魚尾,魚肉就完整地落入盤中!漁姑說聲:“村野粗作,請大人見諒!”說罷退了下去。

這邊,楊萬里挾了一塊,一嘗,這才叫一個鮮嫩啊!那魚肉幾乎入口即化,舌頭只略動幾下,抿一抿,口中便只餘軟刺,吐出後滿嘴仍是鮮味。


長者問道:“大人覺得味道如何?”楊萬里嘖了嘖嘴,連連讚道:“妙不可言,真乃妙不可言也。”接著,他又指著魚盤子贊曰:“刀魚體長,乃長壽之兆;銀光閃閃,乃富貴之兆;取圓盤盛而食之,寓意團圓如意,連年有餘。”


說罷,一口水酒下去,又即興吟道:“饔人且莫供羊酪,更買銀刀三尺圍。”


回衙之後,楊知州與廚工一同研製改進刀魚其它的烹製方法,用其招待客人。楊萬里如此推崇刀魚,自此,刀魚名聲更為大振。


附:清蒸刀魚的做法


用料:刀魚2條(共重400克左右),熟火腿片5克,筍片25克,水發冬菇4只,生豬板油丁50克,紹酒20克,精鹽5克,醬油、蔥結、薑片各1克,雞湯50克。


製作


將刀魚颳去魚鱗,用兩支竹筷從魚鰓處插入魚肚裡,卷出內臟和鰓,用清水洗乾淨,放入八成熱的水鍋裡燙一下撈出。

2、用刀輕輕颳去魚身上粘液(不要刮破魚皮),再用清水洗淨,用刀在魚身的2/3處切下魚尾待用。


3、將刀魚整齊地擺放在湯盆裡,魚上先放筍片鋪平,火腿片放在筍片上,再放上冬菇、豬板油丁、蔥結、薑片,加鹽、醬油、紹酒,上籠用旺火菜10分鐘左右。


4、魚熟立即出籠,揀去蔥結、薑片,將滷汁潷入鍋內,加雞湯50克,燒滾後倒入魚盆裡即成。

特色: 皮色玉白油潤,鴨肉微紅鮮嫩,皮肥骨香,異常鮮美。


常州美食故事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