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農民的謝幕,最糾結的是死在哪裡?

生時四海為家,死時迴歸故土。

二舅走了,在尚有一口氣息的時候,他讓兒子開車給他從杭州送回家鄉池州。

他清醒的時候,他說:想看下孫女。

孫女還在杭州,他兒子,也就是表弟駕車返回杭州,在從池州返回杭州的半途中,二舅悄然去世了。

時間定格在了2020年3月29日

孟婆如果能遇到我的二舅,希望往他的碗裡多放點糖吧,他這輩子太苦了。
那時候是真的窮啊,窮到他兒子上學讀書都天天被其他同學打,窮人在農村就是活受罪啊。
二舅決定離開農村,


他和舅媽去池州城裡做環衛工,住在租住的車庫裡,他們在城裡待了十幾年,都沒有炒菜的鍋,也沒有地方可以炒菜,只有一個電飯鍋,燒完飯、煮菜,十幾年都是這樣將就過來的。 農村老家的房子沒人看管,風吹雨打,倒塌了。


後來把兒子苦到大學畢業,他的身體卻徹底垮了,幾次從生死線上救回來。兒子工作穩定後,把父母接到了杭州。

二舅在故土早已經沒有家了,去了杭州以後,日子也逐漸好起來,平常和我媽,也就是他的姐姐電話聯繫,這一晃好些年。

2019年,他頻繁的回池州,或許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會想到它,失意時會想到它。逢年過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頻臨人生末途,也要趕回來。

但是二舅在故鄉連家都沒有,死後靈柩停放於何處呢?他很想最後的日子回來,但又不好意思張口。等他回杭州時候,我的老媽和其他舅舅商議此事,說二舅估計熬不過2020年,看他的樣子,想葬回池州,得解決兩件事啊,一個是白事在哪裡辦?一個是墳選在何處?

池州山區,很多山,也沒啥實際商用價值,政府允許土葬。

一代農民的謝幕,最糾結的是死在哪裡?


外公家裡總共生了8個子女,一個小時候夭折, 一個大了以後去外地結婚,從此不再和家人聯繫。大舅在城裡,三舅和小舅因拆遷,落戶在郊區的每家獨棟的安置房,還有2姐妹,我老家則還在山溝裡,青磚黑瓦的老宅。

小舅全家跟隨兒子去了天津,老家剩了一套空房子。這次二舅回來住進了小舅的家,在小舅家盍然而逝。墳葬在何處?估計我三舅去協調了。 我的舅舅舅媽們都是40年代一群人,


兄弟姐妹即使成家立業,也不過方圓五公里。而現在隨著子女入城,大家都飄零各地,當身體都還好的時候,故鄉除了還有親人有親緣上的聯繫外,其實已經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了,只是越到老越思念,身後想埋回自己的故鄉。

40年代的農民,這是整整一代啊,最小的年齡都已經超過了70歲!
那時候,日本鬼子還在中國,後來國共戰爭,後來革命鬥地主,後來農村大食堂,後來幾年災荒,後來分田到戶,後來老了隨子女入城。


這群普通的田地上農民,絕大部分在農村待了大半輩子,等到城市打工市場全面放開的時候,他們已經老了。


他們用自己的一生,把兒女送進了城裡,在風燭殘年之際,陸續走進了城裡。


但是大部分都在農村了留了房子, 即使這房子長年沒有人居住,因為這群老人有一個念想,就是死了的那天能回到家鄉。 這種念想不僅僅是自己的念想,也傳給了下一代,中國人的葉落歸根的傳統深刻烙在了骨頭裡。


40後的後代,以60後、70後居多,最多的應該是70後。絕大部分的70後都進了城定居,但他們骨子裡都還是農民。


有一位70後朋友,他父母都已過世,送回了老家安葬,老家那邊也基本沒有什麼太親近的親戚了,親戚們都在不同的打工的城市定居了,去年喝酒,他給我看了他在老家正在蓋的一棟三層樓高的宅子,把我驚訝壞了。我說你這麼有錢不如在你住的省城再買一套房,回老家蓋那房幹嘛?


他尷尬的笑笑說:人不住,鬼可以住。後來我想了想,他並不是開玩笑,而是說真的。父母在世的時候沒能孝敬父母,現在在老家蓋棟豪宅,希望父母哪個晚上回去,能有一個舒服的地方住,留個念想吧,或許將來他也要回來葬於此處呢!

一代農民開始陸陸續續的集體謝幕!有一些人再也不能死在自己的家鄉了,家鄉都全部拆完了, 家鄉都改成火葬了,家鄉都沒有親戚了。

農民對於死亡最大的期待是三個方面,一個是葬於家鄉的土地, 一個是送葬的人能從村頭排到村尾。其次還需要熱鬧,請人唱戲,請人哭,鞭炮炸三天三夜。

我外婆92歲去世,享受到了此三項殊榮。

一群40後的農民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裡蝸居, 慨嘆:死不能回鄉, 死了沒幾個人送葬,一點也不熱鬧。70後的子女們送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後,他們的父母平輩的親戚們全部老了,70後將在餘下的十幾年裡,親眼目睹他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這又是何等的殘酷??

來生在哪裡?我不知道。只知道此生若死了,一定會有人為你哭泣,或許也會有人為此而高興,但大多數認識你的人則是驚訝地說一聲“哎呀,他死了啊?我們要多注意鍛鍊與飲食哦!”然後,很快就把你淡忘。


一代又一代就這樣的過去了,三代後,你的墳墓不再有人祭奠,成為荒冢。

一代農民的謝幕,最糾結的是死在哪裡?


當40年代的農民開始整體謝幕的時候,他們最大的痛苦是死在哪裡?

如果按照以前的活法,這不是個問題, 死在自家的床上,埋在屋後的山丘。 然後一個村子裡人都來吃飯,轟轟烈烈的將自己送走。

但現在這些條件都不存在了。 70後大部分都不會葬於故鄉了,都是留個農村房子作為念想,幾年不住,房子塌了,念想也就不在了,他們和父輩想法不一樣,所謂故鄉,只不過是自己在城市漂泊的最後一站,死了後,一把灰,揚於大海,埋於樹底,都可以。

這或許是古人說的挫骨揚灰吧?但這有什麼辦法呢?那些繁瑣而恢弘的葬禮,已經沒有群眾基礎了,大家都進了城,對門不認識對門。

70後餘生要做的事情,是用最傳統的舊俗禮儀把上一代的親朋一個個送走, 最後用最簡潔的死法送走自己。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